120急诊室里,胸痛、中风是最凶险的“健康杀手”——心梗发作超120分钟,心肌坏死不可逆;中风每延迟1分钟,190万个脑细胞死亡。CT凭借“快、准、无创”优势,几分钟内锁定致命病因,像急诊“侦察兵”般为抢救争取关键时间。以下详解CT在两类急症中的核心价值。
胸痛急诊:CT揪出三大“致命元凶”
胸痛可能是肌肉拉伤,也可能是心梗、肺栓塞、主动脉夹层(死亡率超30%),CT能快速区分“危险”与“普通”胸痛:
1.排查心梗:看“冠脉堵没堵”
心梗核心是冠脉堵塞,急诊常用“冠脉CTA”。
优势:5-10分钟出结果,清晰显示冠脉狭窄程度(如“堵塞70%”)、斑块位置,还能排除冠脉痉挛。如患者胸痛大汗,CTA发现“右冠脉完全堵塞”,医生可直接启动溶栓或支架手术,省去传统造影准备时间。
适用场景:突发胸痛、心电图异常但不确定是否心梗时,优先用冠脉CTA快速筛查。
2.揪出肺栓塞:找“肺动脉血栓”
肺栓塞是下肢血栓堵塞肺动脉,症状像心梗,漏诊会猝死:
CT作用:“肺动脉CTA”直接显示血栓,准确率超95%,比抽血查“D-二聚体”更精准长期卧床老人突发胸痛,CTA确诊后,医生可立即用抗凝药溶血栓,避免呼吸衰竭。
3.识别主动脉夹层:查“血管壁裂没裂”
主动脉夹层是主动脉壁撕裂(如高血压患者血管壁承受不住压力),一旦破裂,死亡率超90%,症状是“刀割样胸痛”:
CT的优势:“主动脉CTA”能清晰显示撕裂的位置(如升主动脉撕裂)、范围(是否累及肾动脉),还能测量血管直径,帮助医生判断是否需要紧急手术。比如高血压患者突发“胸背剧痛”,CT3分钟发现“主动脉夹层累及全胸主动脉”,可快速联系心外科准备手术,避免血管破裂。
中风急诊:CT先分“出血/缺血”,再找病灶
中风分“缺血性”(血管堵塞,占70%,需溶栓/取栓)和“出血性”(血管破裂,占30%,需止血),两者治疗相反,CT的首要任务是“快速区分类型”。
1.分钟排除“脑出血”:避免致命错误
缺血性中风需溶栓药,但出血性中风用溶栓药会加重出血——CT 1分钟内显示“脑内是否出血”。
原理:血液密度高,CT呈“白色亮点”。如患者突发偏瘫、言语不清,CT无白色亮点,可初步判断缺血性中风,医生在“黄金4.5小时”启动溶栓;若见“基底节区出血”,立即用止血药降颅压。
2.查“缺血病灶”:指导后续治疗
排除出血后,“头颅CTA”还能进一步查找缺血原因。
比如CTA发现“大脑中动脉堵塞”,医生可判断是否适合取栓手术;若看到“多处小血管狭窄”,则考虑是“腔隙性脑梗死”,需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预防复发。
优势:比MRI快(MRI需20分钟以上,且急诊常排队),适合中风后“争分夺秒”的场景,尤其对不能躺太久的患者(如烦躁、呼吸困难)更友好。
CT成急诊“首选”的3个核心理由
为什么胸痛、中风急诊优先选CT,而非X光、MRI?关键在于它契合急诊“快、准、安全”的需求:
快到“抢时间”:普通CT扫描仅需10-30秒,加上出报告时间,全程5-15分钟,比MRI(20-40分钟)、冠脉造影(需30分钟准备)快得多,而心梗、中风的抢救“每分每秒都救命”。
准到“不遗漏”:对血管、出血、病灶的分辨率高,比如能发现1mm的肺栓塞血栓、0.5ml的脑出血,避免“把致命病当成小问题”。
无创“易耐受”:仅需静脉注射少量造影剂(过敏率<1%),无需开刀,老人、儿童、危重患者都能耐受,而传统冠脉造影需穿刺血管,有出血风险。
急诊CT提前注意3点
有碘造影剂过敏史(如CT后皮疹、呼吸困难),提前告知医生,改用无造影剂平扫。
肾功能不全者(如尿毒症、肌酐高),需先评估肾功能,必要时用低渗造影剂。
勿拒快速检查,CT辐射安全,心梗、中风延误治疗风险更高。
对急诊而言,CT是“救命工具”——让心梗、中风等“隐形杀手”无所遁形。若身边人突发压榨性胸痛(伴大汗)、中风症状(偏瘫、言语不清),记住“第一时间送急诊,配合做CT”。快一步做CT,就多一分生存的希望。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