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超级市场的饮品架上,“无糖”、“零卡”等标语愈发引人注目,已逐渐成为需要控制血糖人群的第一选择。很多人相信,通过饮用无糖的饮品,可以防止或减轻他们的血糖上升。然而,真的是这样吗?文章通过对无糖饮料和糖尿病之间的联系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帮助人们纠正对其的认识误区。
什么是“无糖饮料”
按照《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的规定,“无糖”指每100毫升饮料中含糖量不超过0.5克。“糖”主要是指天然的糖类,如蔗糖、葡萄糖、果糖等。无糖饮料也不是绝对不甜的,它以阿斯巴甜、蔗糖素、甜菊糖苷、赤藓糖醇等为代表的甜味剂(人工甜味剂或天然甜味剂),取代了常规的糖类。
代糖的甜味一般比蔗糖高数十倍乃至数百倍,仅需要很少的量就可以获得香甜可口的味道,且提供的能量极低(部分代糖几乎不产生热量)。这就是为什么无糖饮品被称为“更健康”的主要理由,因为它可以让你在没有太多卡路里和糖摄入的情况下,满足对甜食的渴求。
无糖饮料对血糖的直接影响:并非绝对“安全”
多数代糖不直接升高血糖
就短时间而言,大部分的代糖在体内被代谢后,并没有像蔗糖一样迅速升高血糖。比如,阿斯巴甜进入人体后,就会被分解成一种不会对人体的血糖产生作用的氨基酸和甲醇;蔗糖素不被人体吸收,直接随粪便排出;甜菊糖苷的代谢也不依赖胰岛素,对血糖波动影响较小。因此,糖尿病患者饮用无糖饮料后,通常不会出现像喝含糖饮料那样的血糖骤升。
部分代糖可能存在潜在影响
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一些代糖也不完全是“中性”的。2022年出版的《自然·代谢》期刊上刊登了一篇关于三氯蔗糖的文章,该文章称,经常使用的三氯蔗糖,可以减少机体的胰岛素敏感度。由于胰岛素敏感度的降低,机体会产生更多的胰岛素来维持其正常的血糖水平,因此,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会加重胰岛的负荷,从而对血糖的调节产生间接的作用。
无糖饮料的间接影响:比“升血糖”更隐蔽的风险
扰乱食欲调节机制,增加总热量摄入
大脑感受到甜味后,会产生“能量预期”,即身体预计将获得葡萄糖之类的能量。但是,由于代糖只能产生甜味而不能产生对应的热量,导致了“甜味与能量脱节”现象,从而影响了大脑对食欲的调控。
研究表明,人们在长时间喝无糖饮品后,对甜食的敏感性降低,并且更倾向于高糖分和高卡路里的食品。比如,有些人在饮用了一杯无糖的可乐之后,不知不觉中又多了一份糕点或者一袋炸土豆条,从而增加了一天的食物摄取量。糖尿病患者摄入的热量总量过多会引起身体发胖,这又会加剧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的恶化。
影响肠道菌群平衡,诱发代谢紊乱
有“第二大脑”之称的肠道微生物与新陈代谢的正常运行有着紧密的联系。《科学》2019年发表的研究结果显示,多种人工甜味剂可引起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变化。比如,阿斯巴甜可以引起肠内炎性菌群的增加,而长期的炎性反应又会对胰岛细胞造成更大的伤害,从而使胰岛素的敏感度下降。
而糖尿病患者本身已有一定的肠道微生态失调,长时间喝无糖饮品则会进一步加重这个问题,从而产生“微生态失调→机体代谢异常→高血糖”的恶性循环。
忽视整体饮食管理,陷入“无糖即健康”误区
许多糖尿病患者认为只要喝无糖饮料,其他饮食就可以“随心所欲”。这样的想法会使他们忽略主要的问题,如主食的控制和脂肪的摄取。比如,有些人在吃了很多精米白面和油炸食品的同时,又饮用了一些无糖饮品,这样就会使血糖迅速上升,从而增加了胰岛素的负荷。
其实,糖尿病的防治是以“均衡膳食+适度锻炼+规范用药”为基础的,单纯依靠无糖饮品是不能控制疾病发展的。
小结
无糖饮料可以作为控糖路上的“辅助工具”,但绝不能成为“挡箭牌”。只有科学看待食物与健康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糖尿病的有效管理,减少并发症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