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孩子发烧是家长最担心的问题之一,面对发热,许多家长的第一反应是“捂汗退烧”,认为出汗后烧就退了。然而,这种做法可能适得其反,甚至加重病情。那么,孩子发烧时,到底该捂汗还是散热?中医儿科护理有哪些科学建议?今天就来为大家详细解答。
发烧是身体的自我保护
发烧是人体对抗感染的正常生理反应。从西医角度看,当病毒、细菌等病原体入侵时,升高体温可以抑制病原体繁殖,增强免疫细胞活性。而在中医则将发烧视为“正邪相争”的表现,认为这是人体正气在抵抗外邪。
中医将发热分为几种常见类型:风寒发热表现为怕冷明显、无汗、鼻塞流清涕;风热发热则多见发热重、有汗、咽喉肿痛;积食发热常在午后或夜间加重,伴有口臭、腹胀等症状,了解这些区别对正确护理很重要,只有对症治疗,才能更好地退烧。
想退烧不能捂汗
很多家长认为“发烧要捂汗”,这其实是个很大的误区。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过度包裹会导致核心体温持续升高,可能诱发高热惊厥。大量出汗还会造成脱水,严重时可出现电解质紊乱。尤其对于风热型发热,捂汗更是火上浇油。
需要注意的是,当孩子体温超过38.5℃,或出现面色潮红、呼吸急促时,更要避免捂汗。已经出汗或口渴喜饮的孩子也不宜再捂。
中医讲究“发汗解表”,但仅适用于风寒表证初期,表现为恶寒无汗、舌苔白的情况。这时可以给孩子喝些葱白生姜红糖水(3岁以上可用),适度增加衣被,或用温水泡脚至微微出汗。但切记见汗即止,不可大汗淋漓。
科学退热全攻略
体温监测与分级处理:对于37.3-38℃的低热,以观察和物理降温为主;38.1-38.9℃的中热可以考虑使用退热药;39℃以上的高热需要药物降温并密切监测。测量体温时要注意方法:3个月以下婴儿建议直肠测温,3个月至5岁可测腋温(需加0.5℃)或耳温,5岁以上可以测口温。
物理降温的正确方法:推荐使用32-34℃的温水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退热贴可以贴在额头、太阳穴等部位。要注意保持足部温暖,避免末梢循环不良导致体温假性升高。但切记不要用酒精擦浴,可能引起中毒;冰敷也不可取,会引起寒战反而升高体温。
中医特色疗法:小儿推拿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以清天河水(前臂内侧正中线从腕推至肘)300次,退六腑(前臂尺侧缘从肘推至腕)200次,掐揉二扇门(手背中指根两侧凹陷处)50次。中药外敷也很有帮助,比如用薄荷3克加冰片1克研粉,温水调敷大椎穴;夜间发热可用吴茱萸粉醋调敷涌泉穴。
药浴疗法需辨证使用:风寒型可用艾叶30克加紫苏叶20克煮水泡浴;风热型则用金银花20克加薄荷10克煮水擦浴。
饮食调理要点:发烧期间宜食易消化的米油、藕粉、山药粥等,可饮用清热生津的甘蔗汁、梨汁,以及化痰消积的冬瓜汤、白萝卜汤。要避免油腻荤腥加重脾胃负担,冷饮甜食损伤脾阳,辛辣刺激助热生火。
这些情况必须立即就医
3个月以下的婴儿发热必须立即就医。持续高热超过39℃达24小时,或伴随抽搐、意识模糊、呼吸急促、皮肤瘀点、颈部僵硬、剧烈头痛、尿量明显减少等症状时,都要及时就医。有慢性基础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免疫缺陷的患儿更要提高警惕。
家长常见问题解答
退烧药选择上,3个月以上可用对乙酰氨基酚,6个月以上可用布洛芬,避免用阿司匹林。若退烧药服用1小时后未退烧,检查剂量是否不足,可配合物理降温,必要时两种药物交替使用(间隔2小时)。普通发热不会烧坏脑子,但要警惕超高热(超过41℃)或颅内感染。
科学退热三部曲
首先辨明病因,区分是风寒、风热还是积食等类型;其次合理降温,38.5℃以下以物理降温为主,38.5℃以上需要药物配合物理降温;最后要密切观察,记录体温变化、精神状况等。
总之要记住:退热不是治病,找到发热根源才是关键!当孩子出现异常表现时,务必及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希望这些经验能助家长科学应对孩子发烧。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