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生物检验在临床医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疾病精准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在临床医学诊疗过程中,与疾病相关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虫、寄生虫、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阮粒等。早期、快速、准确的微生物检验,依托于检验医学形态学、培养鉴定、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现从病原微生物样本采集、实验室检测、检验报告等环节进行简要概述,揭示医学微生物检验之旅,提高微生物检验认识。
1. 样本采集:微生物检验的起点
1.1 采样时机及方法学选择
正确掌握感染性疾病样本采集时机及检验方法,是微生物检验成功与否的关键。不同病程分期,检验目的意义不同。病程早期或抗微生物药物应用前,分子生物学、抗原检测等敏感性较高;病程进展期,形态学、抗原抗体、培养等阳性率较高;病程恢复期,血清学抗体及反应素等意义大。
1.2采样的准确性
根据不同病程科学采集样本,亦是微生物检验成功与否重要环节。如:采样部位及方式、采样量、样本代表性等均可影响检验结果。
2. 样本运输和接收:病原的转运与“身份确认”
根据样本类型及目标病原体不同,选择适宜的运输环境及方法,及时送检,及时检验。否则,可能导致检验失败或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如:环境温度高(夏季),病原体易失活;环境温度低(冬季),温度敏感病原体(如:肺炎链球菌、奈瑟菌、原虫等)易死亡;运输不及时或保存不当,易导致苛养菌死亡、目标菌抑制、核酸降解等而无法检出。
样本抵达实验室后,通过条码扫描识别患者信息、临床诊断和医嘱要求等。
3. 微生物检验:揭开病原体的面纱
3.1 形态学检验:通过制片、染色(或湿片)、显微镜检查等技术,观察病原体形态初步判断病原体种类及数量。适用于医学原虫、寄生虫、真菌、细菌等,对检查者临床经验要求较高。
3.2 病原微生物培养及鉴定:常用于细菌、真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检验。不同的微生物需要不同的特定营养成分及最适宜的生长环境,通过调整培养基特定营养组分及酸碱离子强度、适宜气体环境、合适的温湿度等以适合微生物的选择性生长。如:动物接种、卵黄胚囊接种、营养琼脂、血液琼脂、巧克力琼脂等培养与分离、目标微生物鉴定、药物敏感试验等。
3.3 血清学检验:通过检测患者血清或其他体液中的特异性抗体或抗原,来判断是否存在感染或既往免疫状态的实验室方法。其核心是利用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反应,是感染性疾病诊断、流行病学调查及疫苗效果评估的重要手段。常用检测方法:凝集反应(肥达试验、乳胶凝集试验)、沉淀反应(单向琼脂扩散、双向琼脂扩散)、免疫标记技术(ELISA、CLIA、FIA、GICA)、多重荧光免疫分析、化学发光微流控技术等。
3.4 分子生物学检验:病原微生物分子生物学检验方法基于核酸(DNA/RNA)的检测与分析,特异性识别病原体的遗传物质,快速、精准的病原学诊断。主要包括:聚合酶链式反应(PCR、qPCR)、等温扩增技术(LAMP、RPA)、核酸测序技术(Sanger测序、NGS、TGS)、核酸杂交技术(FISH、基因芯片)、数字PCR(dPCR)等。
4. 结果审核与报告:数据背后的“临床思维”
实验室出具的报告并非简单的“阳性/阴性”,而是需要结合临床信息综合分析。例如:无菌部位样本培养出皮肤正常菌群,需考虑污染;有菌部位样本分离出大量单一条件致病菌,需警惕感染;病毒核酸检测阳性,需结合流行病学及炎症指标,区分活动性感染或病毒携带。
结语
从样本采集到报告发放,医学微生物检验是一场融合科学严谨与人文关怀的“接力赛”,它不仅依赖先进的仪器和技术,更需要检验人员的耐心、细致与临床思维。每一份报告都可能改变一个患者的命运:一份及时的细菌培养结果,能让抗生素从“广撒网”变为“精准打击”;一次快速的病毒检测,能为疫情防控争取黄金时间;甚至一份“阴性报告”,也能帮助医生排除感染,避免过度治疗。避免孤立看待阳性/阴性结果,需遵循“样本类型→检测方法→结果特征→临床背景”的逻辑链,以提高诊断准确性并优化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