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蒙春夏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脑科医院 心身医学科  发布时间:2025-09-03
353

生活中,我们或许都有过这样的切身体会:明明没有遭受外伤,身体也没有明显的疾病迹象,却频繁被头痛、背痛、胃痛甚至全身游走性疼痛所困扰。去医院进行全面检查,各项指标均显示正常,医生也难以找出明确的生理病因。这种“疼得毫无缘由”的慢性疼痛,很可能并非单纯的身体问题,而是心灵在向我们发出无声的求救信号。心身医学的研究表明,许多看似无解的疼痛,实则与心理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当疼痛“无迹可寻”:揭开慢性疼痛的隐秘面纱

张女士是一位40岁的职场精英,近半年来,她反复遭受头痛和颈部僵硬的折磨,严重时甚至影响到正常工作。她辗转多家医院,接受了CT、核磁共振等一系列检查,结果却都显示“正常”。医生建议她放松心情,但她内心总有一个声音在质疑:“疼痛是如此真实,怎么可能仅仅和心理有关呢?”直到她接受了专业的心理评估,才发现自己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对职场竞争和家庭责任感到极度焦虑,而这些情绪正是通过身体疼痛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像张女士这样的案例,其实并不罕见。据权威统计,全球约有20%的人口受到慢性疼痛的困扰,其中相当一部分患者的疼痛无法用生理原因进行完全解释。这类疼痛被称为“心因性疼痛”或“功能性疼痛”,它们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疼痛部位不固定,可能游走于头部、背部、关节等多个部位;持续时间较长,通常超过3个月;常常伴随情绪问题,如焦虑、抑郁、失眠等;常规治疗手段,如药物或物理治疗,往往只能暂时缓解症状。

心身医学:探寻疼痛背后的“心理密码”

心身医学是一门专门研究心理与身体相互作用的学科。它认为,人的情绪、压力和生活事件会通过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多个途径影响身体健康。当心理压力长期得不到有效释放时,身体就可能以疼痛的形式“表达”内心的困扰和不安。

1. 情绪的“身体化”表达

心理学中的“躯体化”现象指出,当人们无法用语言或行为充分表达情绪时,身体就会成为情绪的“代言人”。例如,长期压抑的愤怒可能表现为肩颈部位的僵硬和疼痛;焦虑情绪可能引发头痛或胃痛;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则常常出现不明原因的疼痛。

2. 神经系统的“过度警觉”

压力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导致肌肉紧张、血管收缩,进而引发疼痛。以慢性压力为例,它可能导致“紧张性头痛”,其机制与长期肌肉紧绷密切相关。当我们的身体长期处于这种“战斗或逃跑”的应激状态时,疼痛就可能成为一种常见的身体反应。

3. 免疫系统的“失衡”

心理压力还会抑制免疫系统功能,增加炎症反应。研究发现,抑郁患者体内炎症因子水平显著升高,这可能解释了为何他们更容易出现关节痛、纤维肌痛等症状。当我们的心理状态不佳时,身体的免疫系统也会受到影响,从而引发或加重疼痛。

哪些人更容易“疼从心起”

心因性疼痛并非随机发生,以下人群需要格外警惕:

  1. 完美主义者:他们对自己要求过高,容易因小事陷入自责和焦虑之中;

  2. 高敏感人群:他们对压力和负面情绪的感知更为强烈,更容易受到情绪波动的影响;

  3. 长期处于高压环境者:如职场竞争激烈、家庭关系紧张等,这些环境会持续施加压力,增加心因性疼痛的风险;

  4. 经历过创伤事件者:如失去亲人、离婚、重大疾病等,这些事件可能引发长期的情绪困扰,进而导致疼痛。

破解疼痛密码:从“心”入手的治疗方案

既然慢性疼痛可能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那么治疗就需要“身心同治”。以下方法已被证明对缓解心因性疼痛有效:

1. 认知行为疗法(CBT)

通过调整负面思维模式,帮助患者重新理解疼痛的本质和意义。例如,将“我永远好不了”的绝望想法,转变为“疼痛是暂时的,我有能力管理它”。CBT可以帮助患者建立更加积极、理性的思维模式,从而减轻疼痛带来的困扰。

2. 正念减压疗法(MBSR)

通过冥想、呼吸训练等方式,降低身体对压力的敏感度。一项研究显示,坚持8周正念训练的患者头痛频率可以减少40%。正念减压疗法可以帮助患者学会关注当下,减少对过去和未来的担忧,从而缓解疼痛。

3. 运动与放松训练

瑜伽、太极等低强度运动能缓解肌肉紧张,同时促进内啡肽分泌(这是一种天然的止痛剂)。渐进式肌肉放松法(PMR)也被推荐用于缓解慢性疼痛。通过定期的运动和放松训练,患者可以改善身体的柔韧性和力量,减轻疼痛带来的不适。

4. 药物治疗的辅助作用

在医生指导下,短期使用抗抑郁药或抗焦虑药可能帮助调节神经系统功能。但需要注意的是,药物治疗应作为辅助手段,避免长期依赖。药物可以帮助患者缓解情绪困扰,从而减轻疼痛,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预防胜于治疗:给心灵的“止痛贴”

与其等到疼痛发作再进行治疗,不如提前构建心理“防护网”:

  1. 建立情绪出口:通过写日记、与朋友倾诉或艺术创作等方式释放压力;

  2. 规律生活节奏: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

  3. 培养兴趣爱好:沉浸式活动(如绘画、音乐)能转移注意力,降低疼痛感;

  4. 寻求专业帮助:当情绪困扰持续超过2周时,及时咨询心理医生或心理咨询师。

社会支持:打破“疼得没理由”的偏见

许多心因性疼痛患者因“查不出病因”而被误解为“矫情”或“装病”,这种偏见可能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社会需要更多理解。

  • 家人:应避免说“你就是想太多”,而应表达“我陪你一起面对”,给予患者更多的支持和鼓励;

  • 医生:在排除器质性疾病后,应主动提及心理因素的可能性,引导患者关注心理健康;

  • 公众:应认识心身医学的重要性,减少对心理问题的污名化,营造更加包容和理解的社会氛围。

结语

慢性疼痛如同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它可能在提醒我们:该关注自己的内心了。心身医学的视角让我们明白,疼痛并非敌人,而是心灵与身体对话的桥梁。通过理解这种对话,我们不仅能缓解痛苦,更能实现身心的整体健康。下一次,当疼痛再次袭来时,不妨问问自己:“最近,我的心灵还好吗?”或许,答案就藏在疼痛的背后,等待我们去发现和解读。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