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在医院进行生化检验时,或许都经历过检验报告需要再次进行复核的状况,然而却鲜有人知晓,溶血以及脂血是导致这种状况出现的常见原因之一。这两种看上去并不起眼的血液状态改变,会暗暗地对检验仪器的正常运行产生干扰,使得原本应当反映身体真实情况的指标出现偏差。下面就详细说一说,溶血和脂血到底会给生化检验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以免因不了解这些影响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溶血、脂血对生化检验的影响
溶血干扰:让 “红色警报” 打乱检验数值
溶血是指血液样本中的红细胞出现破裂状况,释放出数量众多的血红蛋白,这一情况会对多个生化指标产生直接干扰:例如血红蛋白会使检测试剂发生颜色变化,致使胆红素、肌酐等指标出现假性升高,红细胞内的钾离子进入血浆,也会造成血钾结果虚高,可能误导医生对是否存在高钾血症的判断。在日常抽血过程中,若止血带捆绑时间过长或者针头过细,均有可能引发溶血现象,影响检验的准确性。
脂血干扰:“浑浊血液” 遮挡检测信号
脂血是由于血液里脂肪含量超出正常范围,致使样本呈现出浑浊且发白的状态,在诸多生化检验中,“比色法”被用于判断结果。然而,浑浊的脂肪如同“毛玻璃”一般,会对光线形成遮挡,使得白蛋白、总蛋白等指标的检测值出现偏低的现象,最终让检测结果偏离真实状况,这种情况在高血脂人群或者刚进食过油腻食物后进行抽血的情形中非常多见。
共同影响:给临床诊断 “帮倒忙”
不管是出现溶血情况还是脂血情况,最终都将会致使生化检验丧失参考价值,就像溶血引发的血钾出现假高现象,有可能会使医生错误判断为肾脏存在问题或者是电解质紊乱,脂血造成的白蛋白呈现假低状况,可能会掩盖真实的营养不良问题或者肝脏合成功能出现异常,这会给患者增添重复抽血的困扰,还可能耽误病情的判断。
如何应对溶血、脂血对生化检验的影响
抽血前做好饮食与身体状态调整
抽血前一天晚上应维持正常的饮食规律,尽量避免食用过于油腻的食物,如油炸食品、肥肉以及含糖量较高的甜点、饮料等都应尽量不摄入,因为这些食物会使血液中的脂肪含量在短时间内迅速升高,极易引发脂血情况。抽血前需保持空腹8至12小时,一般建议从抽血前一天晚上10点之后便不再进食,仅可适量饮用一点白开水,如此可让血液中的脂肪成分得以充分代谢,减少对检验结果的干扰。另外抽血前一天不要进行剧烈运动,例如长时间跑步、高强度健身等,剧烈运动可能会使身体细胞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
抽血过程中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操作
在进行抽血操作时,应当依据医护人员的指示保持正确的姿势,一般情况下是坐在椅子上,把手臂自然地放置在采血台上,不要随意地扭动身体或者晃动手臂。这是因为身体出现不当移动的话,就可能致使针头在血管内的位置产生变化,增加对血管壁的刺激,有可能引发红细胞破裂,最终造成溶血现象。
在进行抽血操作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让自己的心情处于放松状态,千万不要过度紧张,因为紧张的情绪很有可能会致使肌肉处于紧绷状态,对血液的正常流动产生影响。而且,紧张情绪可能会增加采血的难度,从而间接增加溶血的风险,倘若可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去完成抽血操作,那么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由于操作配合不当而引发的溶血问题。
检验后及时与医生沟通特殊情况
当拿到检验报告之后,倘若报告上面提示有溶血或者脂血的情形出现,又或者对某些检验指标的结果存有疑问,此时应当及时带着报告前往咨询医生,向医生详尽地说明抽血之前的饮食状况,这些信息可以协助医生更为精准地判定溶血或者脂血是否对检验结果造成了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如何。如果医生判定检验结果受到的干扰比较大,无法准确体现身体的真实状态,那就需要依照医生的建议重新安排抽血检验。
结语
溶血现象会致使红细胞破裂释放出相关物质,这会打乱指标数值,脂血情况则是由于血液变得浑浊,遮挡检测信号,溶血和脂血这两种状况都会使得生化检验结果丧失原本应有的参考价值,这可能导致医生做出错误的判断,还可能导致患者需要多跑一趟医院重新进行抽血检查,故而大家在进行生化检验之前,最好多留意一下饮食、运动以及作息等方面,尽可能减少溶血、脂血出现的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