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这个名字或许听起来陌生,但它早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威胁人类健康的 “隐形杀手”。
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因COPD死亡人数约300万人,部分研究预测2025年可能突破400万,平均每分钟死亡2.5人。COPD长期位居全球第三大死因,仅次于心脏病和脑血管病。2007年对我国7个地区20245名成年人的调查结果显示,40岁及以上人群中,慢阻肺的患病率高达8.2%。2018年“中国成人肺部健康研究”对10个省市50991名成年人调查结果显示,我国20岁及以上成年人的慢阻肺患病率为8.6%,40岁及以上则高达13.7%,估算我国慢阻肺患者人数近1亿。
一、COPD 的病理机制:气道与肺部的 “双重危机”
COPD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其特征为慢性呼吸道症状(呼吸困难、咳嗽、咯痰、急性加重),这是由于气道(支气管炎、细支气管炎)和/或肺泡(肺气肿)异常所致,引起持续进行性加重的气流受限。通常与显著暴露于有害颗粒或气体相关,遗传易感性、异常的炎症反应以及肺异常发育等众多的宿主因素参与发病过程;严重的合并症可能影响疾病的表现和病死率。上述因素决定了慢阻肺存在明显的异质性。
长期暴露于香烟烟雾、生物燃料烟雾、工业粉尘等有害颗粒或气体,会引发肺部的炎症反应。这些有害物质进入肺部后,会激活肺部的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释放大量炎症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等。炎症反应一方面会导致气道壁增厚、狭窄,气道平滑肌收缩,黏液分泌增加,引起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另一方面,会破坏肺泡结构,导致肺泡弹性纤维断裂,肺泡腔扩大,形成肺气肿,使得肺部的气体交换功能受损。
二、稳定期管理的重要性
COPD的病程分为急性加重期和稳定期。急性加重期时,患者症状突然加重,如咳嗽加剧、咳痰增多、呼吸困难明显,往往需要住院治疗;而稳定期虽然症状相对较轻,但却是决定患者长期预后的关键阶段。有效的稳定期管理可以减少急性加重的发作次数,延缓肺功能下降速度,改善患者的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费用和死亡率。
三、稳定期管理要点解析
(一)药物治疗:控制症状的基石
药物治疗是COPD稳定期管理的核心。支气管扩张剂是最常用的药物,它能松弛气道平滑肌,扩张气道,缓解呼吸困难。常见的支气管扩张剂包括 β₂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能药物和茶碱类药物。对于症状较重或频繁急性加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联合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与长效支气管扩张剂,以降低炎症反应,减少急性加重风险。
(二)肺康复训练:提升生活质量的关键
肺康复训练是COPD稳定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运动训练、呼吸训练和健康教育等。运动训练可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选择适合的有氧运动,如步行、骑自行车、游泳等,每周进行3-5次,每次20-60分钟;同时配合呼吸肌训练和力量训练,能增强呼吸肌力量和全身耐力。呼吸训练如缩唇呼吸和腹式呼吸,有助于改善呼吸模式,提高呼吸效率,减轻呼吸困难症状。健康教育则能帮助患者了解疾病知识,掌握自我管理技能,如正确使用吸入装置、识别急性加重的早期症状等。通过肺康复训练,患者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能得到明显提升,对疾病的信心也会增强。
(三)生活方式干预:预防疾病的重要保障
戒烟是COPD患者最关键的生活方式干预措施。研究表明,戒烟能显著延缓肺功能下降速度,降低急性加重风险和死亡率。患者应下定决心,通过戒烟药物辅助、心理支持等多种方式,彻底摆脱烟草依赖。此外,患者还应注意避免接触其他有害颗粒和气体,如在雾霾天气减少外出,必须外出时佩戴口罩;保持室内空气清新,使用空气净化器等设备。
(四)定期随访与监测:把握病情的 “指南针”
COPD患者在稳定期应定期前往医院进行随访,一般每3-6个月一次。医生会通过询问症状、进行体格检查、肺功能检测等,评估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肺功能检查是判断COPD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患者应定期复查,以便及时发现肺功能的细微变化,采取相应措施。此外,患者还应学会自我监测症状,如记录咳嗽、咳痰情况和呼吸困难程度,一旦发现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症状,应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