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到花粉纷飞的春天、尘螨活跃的梅雨季,过敏性鼻炎患者就进入了“渡劫模式”:晨起一连串喷嚏停不下来,纸巾用成“瀑布”,鼻塞到晚上睡不着,甚至连呼吸都带着鼻音。很多人常年与抗过敏药、鼻喷剂为伴,却总在停药后立刻“打回原形”。这时医生常会建议:试试脱敏治疗吧。脱敏真的能让鼻炎少发作吗?为什么它被称为应对过敏性鼻炎的“关键疗法”?
一、过敏性鼻炎:免疫系统的“乌龙警报”
要理解脱敏治疗的作用,先得明白过敏性鼻炎的根源。我们的免疫系统就像身体的“安保系统”,负责识别和清除细菌、病毒等“入侵者”。但过敏性鼻炎患者的免疫系统出了点“小问题”——把花粉、尘螨、宠物皮屑这些原本无害的物质,错当成了“危险敌人”。
当“可疑分子”(过敏原)进入鼻腔,免疫系统会立刻启动“防御机制”:释放组胺、白三烯等炎症物质,引发鼻黏膜水肿、分泌物增多,于是就出现了鼻痒、喷嚏、流鼻涕、鼻塞等症状。这本质上是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一场针对无辜者的“乌龙警报”。
目前常用的药物,比如抗组胺药能阻断组胺的作用,鼻用激素能抑制炎症反应,它们就像“临时消防员”,能快速扑灭炎症“火苗”,缓解症状。但问题在于,这些药物无法改变免疫系统对过敏原的“错误认知”。一旦停药,下次接触过敏原,免疫系统依旧会拉响“警报”,鼻炎自然反复发作。
二、脱敏治疗:给免疫系统“重新上课”
脱敏治疗的核心逻辑,就是帮免疫系统“纠正错误认知”——让身体逐渐适应过敏原,学会“和平共处”。它的原理有点像“免疫驯化”:通过科学控制的方式,让身体反复接触少量过敏原,慢慢降低对它的敏感度。
皮下注射:就像打针一样,把低浓度的过敏原提取液注射到皮下,每周1-2次,逐渐增加浓度和剂量;
舌下含服:将过敏原提取液滴在舌下,含服几分钟后咽下,更方便在家操作,适合儿童或怕打针的患者。
治疗过程分两个阶段:起始阶段(通常3-6个月)从小剂量开始,让身体慢慢“认识”过敏原,几乎不会引发明显症状;维持阶段(通常2-3年)用固定剂量持续接触,巩固免疫系统的“新认知”。整个过程就像教怕生的孩子认识新朋友:先远远打个招呼,再慢慢靠近聊天,最后成为熟人,不再紧张躲闪。
三、脱敏治疗的“关键价值”:不止于缓解症状
为什么医生会说脱敏治疗“很关键”?因为它和药物治疗最大的区别是——能从根源改善过敏体质,带来长期收益。具体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1. 减少发作,甚至实现“临床治愈”
规范完成脱敏治疗后,免疫系统对过敏原的反应会明显减弱。比如对尘螨过敏的人,可能从“常年鼻塞、每晚用嘴呼吸”变成“偶尔轻微鼻痒”;对花粉过敏的人,春天不再需要随身携带抗过敏药,甚至能正常户外活动。部分患者在治疗结束后,即使再次接触过敏原,也几乎不发作,达到“临床治愈”的效果。
2. 摆脱药物依赖,降低副作用风险
长期用抗过敏药的人可能有体会:抗组胺药可能引起口干、嗜睡,鼻用激素长期使用需担心鼻腔干燥、出血等问题。脱敏治疗通过改善过敏体质,能逐渐减少药物用量,甚至停药。这对需要长期控制症状的患者来说,无疑是“减负”。
四、这些情况,适合考虑脱敏治疗
不过,脱敏治疗并非“万能药”,它有明确的适用范围。如果你符合以下条件,不妨和医生聊聊脱敏的可能性:
过敏症状频繁发作(每周超过4天),影响生活、学习或工作;
药物治疗效果不好,或者用了药还是经常发作;
不想长期依赖药物,希望从根源改善过敏体质;
对单一或少数几种过敏原过敏(比如只对尘螨过敏,其治疗效果比对多种过敏原过敏的情况更好)。
但要注意,脱敏治疗也有禁忌:比如严重哮喘、心脏病、免疫系统疾病患者,或正处于急性过敏发作期的人,不适合进行脱敏治疗。而且治疗需要耐心,整个过程通常需要3-5年,中途停止可能影响效果。
五、总结:脱敏是“治本”的重要选择
过敏性鼻炎的治疗,就像处理反复出现的“火情”:药物是“灭火器”,能快速灭火但不解决隐患;脱敏治疗是“电路改造”,从根源减少火灾风险。对于频繁发作、药物效果不佳的患者,脱敏治疗是目前唯一能改变过敏体质的方法,它的关键价值不仅在于减少当下的症状,更在于为长期健康“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