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8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骼疾病。它如同一位“沉默的杀手”,悄然侵蚀骨骼,使骨质变得如同疏松的蜂窝般脆弱易碎。想象一下,健康的骨骼结构如同致密砖墙,而骨质疏松则导致“砖块”稀疏、甚至出现空隙。当骨密度显著降低时,骨骼的强度与韧性大幅下降,极易发生骨折,其中髋部、脊椎和手腕骨折是导致老年患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风险。
作为与增龄密切相关的疾病,骨质疏松症在我国中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逐年攀升。数据显示,5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19.2%(女性32.1%,男性6.0%);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更高达32.0%(女性51.6%,男性10.7%),已成为影响国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骨质疏松呢?
老年骨质疏松症的发病因素是多方面的。核心在于增龄造成的器官功能减退与组织细胞老化。除内分泌因素外,多种细胞因子也影响骨代谢,抑制成骨细胞活性。膳食钙摄入不足、皮肤合成维生素D前体能力下降、肝肾羟化功能减退导致活性维生素D缺乏,均阻碍钙吸收与利用。肌肉量减少导致对骨骼的应力刺激减弱,骨代谢调节失衡。上述因素综合作用,导致骨形成不足、骨吸收过度,骨量持续丢失,骨微结构破坏,最终形成骨质疏松。
此外,老年人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甲亢、肾病)及其治疗药物(如糖皮质激素),也可能引起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的危害深远且沉重。骨折本身带来的剧痛已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质量,而骨折后长期卧床更易诱发一系列严重并发症,如肌肉萎缩、肺部感染、褥疮和深静脉血栓等,显著增加治疗难度、致残率和死亡风险。脊柱变形(如身高缩短、驼背畸形)则是另一常见后果,不仅影响体态外观,也对患者的自信心和社交活动造成打击。
鉴于骨质疏松症一旦发生难以逆转,其预防的价值远高于治疗,关键在于早期干预和综合管理:
首先,均衡营养是构筑骨骼健康的基石。充足的钙(5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日1000~1200mg)与维生素D摄入至关重要。考虑到中国居民日常膳食钙摄入普遍不足(约400mg),可通过增加奶制品(每日300~500ml牛奶或相当量奶制品)或酌情补充钙剂来达标。维生素D则需依靠富含其的食物(如鱼肝油、蛋黄)以及安全适度的阳光照射(促进皮肤合成,注意防晒)来补充,它对于促进肠道钙吸收和骨矿化不可或缺。同时,保证足够的优质蛋白质(每日1.0~1.2g/kg,抗阻训练者1.2~1.5g/kg)是合成骨基质胶原蛋白的关键,建议每日摄入动物性食物120~150g(如瘦肉、鱼、禽、蛋)。应遵循富含水果、蔬菜、鱼、禽肉、坚果和全谷物的健康膳食模式,并严格限盐(每日<5g)、戒烟限酒、避免过量饮用咖啡、浓茶及碳酸饮料。对于合并营养不良的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应及时进行临床营养评估,必要时给予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
其次,规律科学的运动是强肌健骨的有效手段。运动能刺激骨形成、维持骨量、增强肌肉力量、改善平衡能力,从而有效预防跌倒。老年患者应遵循个体化、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原则,选择多元化、中低强度的运动组合,包括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肌肉力量训练(抗阻运动)和平衡训练(如太极拳),目标是维持并适度提升身体功能。在身体条件允许下,应重视负重运动(如步行、原地踏步)对骨骼的良性刺激。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30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或75~150分钟高强度运动。需特别注意的是,许多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合并下肢骨关节炎,应避免进行下蹲、登楼梯、爬山以及过度弯腰、扭腰等可能造成损伤的动作。
最后,定期检查与及时诊治是防控的关键环节。建议高危人群(如有家族史、老年人、绝经后女性、长期使用类固醇药物者等)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推荐双能X线吸收检测法,DXA),以便早期发现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一旦确诊,务必在医生指导下及时启动规范治疗。当前主要的药物治疗方案包括抑制骨吸收的药物(如双膦酸盐类、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地舒单抗、降钙素)和促进骨形成的药物(如特立帕肽)。虽然这些药物能有效减缓骨丢失、显著降低骨折风险,但需要明确的是,它们难以完全逆转已经丢失的骨量和破坏的骨微结构。因此,在生命的早期和全周期中,积极践行健康生活方式以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其意义尤为重大。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