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利  单位:四川省洪雅县精神康复医院  发布时间:2025-10-21
59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累”似乎成了人们的口头禅。有人说“上班累得不想动”,有人抱怨“周末休息了两天还是没精神”,但很多人将这种“总累提不起劲”的状态归结为工作太忙、压力太大,甚至觉得是自己“矫情”“不够坚强”。然而,精神科医生提醒,这种看似寻常的疲惫,很可能不是单纯的身体劳累,而是情绪在悄悄“罢工”发出的信号。

被误解的“矫情”

日常生活中,不少人对“总累提不起劲”存在认知误区。比如,刚毕业入职的小林,每天下班回家后就瘫倒在沙发上,什么都不想做,连曾经最喜欢的追剧、和朋友聚餐都提不起兴趣。家人见状,总说她“刚工作就这么娇气,以前上学的时候多有活力”,同事也调侃她“年轻人抗压能力太差”。小林自己也很困惑,明明没有做重体力活,可就是感觉身体被掏空,这种疲惫感让她越来越焦虑。

精神科医生解释,这种疲惫并非“矫情”,而是情绪出现问题的外在表现。从医学角度来看,当人的情绪长期处于压抑、焦虑、抑郁等负面状态时,大脑中一些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多巴胺等)的分泌会失调。当这些神经递质失衡时,人就容易出现持续的疲惫感、兴趣减退、动力不足等症状,这其实是情绪在向身体发出“求救信号”,提醒我们需要关注内心的状态。

情绪“罢工”的背后

情绪“罢工”并非突然发生,而是长期心理压力积累的结果,背后涉及多种复杂的心理机制,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心理防御机制”的过度使用。心理防御机制是人们在面对压力和挫折时,为了保护自己免受心理伤害而采取的一种心理策略,如压抑、否认、逃避等。

比如,有些人在遇到重大挫折后,会选择压抑自己的情绪,假装什么都没发生。短期内,这种方式可能会让人暂时摆脱痛苦,但长期来看,被压抑的情绪并不会消失,而是会在潜意识中不断积累,最终以“总累提不起劲”等身体症状表现出来。这就像一个装满水的杯子,如果你一直往里面加水,却不及时倒掉,最终水会溢出来,杯子也可能会被损坏。

除了心理防御机制,“认知偏差”也是导致情绪“罢工”的重要原因。认知偏差是指人们在认知过程中,由于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一些偏离客观事实的想法和判断。比如,有些人总是习惯性地否定自己,认为自己做什么都做不好,即使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会觉得是运气好,这种负面的认知会不断削弱自己的自信心和动力,进而导致情绪低落、疲惫不堪。

这些信号要警惕

要想及时应对情绪“罢工”,首先要学会识别它发出的信号。除了“总累提不起劲”这一核心症状外,情绪“罢工”还会伴随多种其他表现,可从心理、生理和行为三个方面进行识别。

心理层面,情绪“罢工”的信号主要包括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焦虑不安、自责自罪等。比如,以前喜欢的事情现在完全没兴趣,对未来感到迷茫,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烦躁、焦虑,甚至会因为一些小事而过度自责,觉得自己拖累了家人和朋友。

生理层面的信号也非常明显,常见的有睡眠障碍(入睡困难、多梦、早醒等)、食欲改变(食欲减退或暴饮暴食)、身体疼痛(头痛、胸痛、腹痛等,但检查后未发现明显器质性病变)、头晕乏力、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比如,有些人会出现每天凌晨三四点就醒来,然后再也无法入睡的情况,白天则头晕脑胀,无法集中精力工作和学习。

行为层面,情绪“罢工”可能会导致行为迟缓、社交退缩、逃避工作和学习、酗酒、吸烟等不良行为。比如,有些人会故意避开社交场合,不愿意和别人交流,甚至会请假在家,不愿意去上班或上学,还有些人会通过酗酒、吸烟等方式来缓解情绪压力,但这些行为只会进一步加重情绪问题和身体负担。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