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河慧  单位: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8-15
2994

“明明盖着厚被子,却像掉进冰窖,牙齿打颤停不下来,是不是发烧了?”不少人术后从麻醉中醒来时,都会被这种突如其来的寒冷和发抖吓一跳。其实,这种术后寒战是很常见的现象,医学上称为“术后寒战”,看似吓人,实则是身体在经历一场特殊的“重启”。今天就来聊聊,为什么术后会发冷发抖,以及医护人员会如何帮你缓解。

术后发抖,不是冻着了,是身体在“纠错” 

很多人觉得术后发抖是因为手术室温度低、没盖好被子,其实真正的原因藏在身体的“调节系统”里。手术和麻醉就像给身体按下了“暂停键”,当手术结束,身体开始“重启”时,各个系统可能出现暂时的“信号紊乱”,寒战就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

麻醉药物是主要“推手”。全麻时使用的药物会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就像把身体的“恒温器”调失灵了。正常情况下,人体能通过收缩血管、肌肉颤动产生热量,维持36-37℃的体温,但麻醉会让这个机制暂时“罢工”。手术中,你的身体可能一直在“悄悄降温”——手术室温度通常控制在22-25℃,加上手术中暴露皮肤、输入室温的液体或血液,体温可能降到35℃以下(医学上称为“低体温”)。当麻醉效果减退,体温调节中枢“清醒”过来,发现身体温度过低,就会立刻启动“应急程序”:让肌肉快速收缩(也就是发抖),通过摩擦产生热量,把体温拉回正常范围。

除了低体温,疼痛和应激反应也会引发寒战。手术创伤会让身体处于“应激状态”,释放一些炎症因子,这些物质可能刺激神经系统,导致肌肉不自主颤动。就像冬天受了惊吓会突然打冷颤,术后身体也会通过这种方式应对创伤带来的“冲击”。

发抖虽常见,也可能藏着风险

虽然术后寒战大多是身体的“自我调节”,但持续的发抖可能带来麻烦,这也是护士会格外关注的原因。

首先,剧烈发抖会消耗大量体力。术后身体本就虚弱,肌肉持续收缩会让你感觉更累,还可能增加氧气消耗,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对心脏功能较差的患者来说,可能加重心脏负担。

其次,寒战会让疼痛“升级”。肌肉颤动时,伤口周围的组织会被牵拉,原本能忍受的疼痛可能变得更剧烈,甚至影响休息和恢复。曾有患者形容:“本来伤口只是隐隐作痛,一发抖就像被撕开一样。”

另外,寒战还可能掩盖其他问题。比如,术后感染引起的发烧也可能伴随发抖,如果只当是“体温调节”,可能错过早期发现感染的机会。因此,护士会通过测量体温、观察伴随症状,区分是单纯的低体温寒战,还是感染、药物反应等其他原因导致的发抖。

这些“升温操作”,都是在帮你止颤

当你术后发抖时,护士的一系列操作看似简单,实则都是经过科学验证的“止颤方案”:

物理升温是首选:护士会给你加盖保暖被(尤其是手脚、肩膀等易散热的部位),用暖风毯包裹身体(温度设定在38-40℃,避免烫伤)。这些方法能帮助身体快速回温,当体温升到36℃以上,发抖通常会逐渐缓解。

调整输液温度:如果手术中输入了大量室温液体,术后护士可能会用加温仪将输液管加热,让进入身体的液体接近体温(37℃左右),避免低温液体进一步降低体温。

吸氧和监测:发抖时身体耗氧增加,护士会通过鼻导管或面罩给你吸氧,同时密切观察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确保身体没有缺氧。

药物干预:如果寒战特别剧烈,物理升温效果不好,医生可能会开一些药物(比如曲马多、哌替啶),这些药物能抑制中枢神经的寒战反应,快速缓解不适。但药物通常是“最后手段”,优先通过物理方式解决。

发抖时,我们比你更关注

术后醒来的那一刻,你可能因为发抖而慌乱,但请相信,护士的目光一直没离开过你:他们会每隔5~10分钟摸一次你的手脚是否温暖,看一次体温表上的数字,听一次监护仪的心率变化……这些看似重复的动作,都是在判断你的身体是否在顺利“重启”。

就像冬天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温暖的房间,身体需要时间适应温度变化,术后身体从“麻醉状态”恢复正常,也需要一个调整过程。当你不再发抖,感觉身体渐渐暖和起来,其实是在告诉我们:“我的调节系统已经上线,正在平安恢复。”

下次如果术后遇到发抖,不妨试着深呼吸,告诉自己:“这是身体在努力回到正轨。”而我们,就在旁边,帮你顺利度过这个小小的“重启关卡”。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