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次路过病理科的窗口,常常会听到病患者或其家属不解地抱怨:“报告怎么这么久还没出来?”
病理报告对于肿瘤患者而言至关重要,不仅关系着他们治疗方案的选择,而且与预后密切相关。作为一名病理工作者,今天我就来和大家简单科普一下病理报告的全流程。简单地说,主要包括样本接收、标本固定与取材、脱水、包埋、制片、染色、阅片及报告发放等多个步骤。每个步骤对于最终的精准病理报告都非常重要,接下来,我就和大家详细地介绍一下每个步骤的工作内容,所需时长以及关键的注意点。
样本接收及编号
该步骤核心是:仔细!
须仔细核对:患者基本信息以及标本名称等标识,标本数量及其标志与申请单信息是否一致,标本质量是否合格。
样本接收后,病理技术人员应及时在系统中编号,每例标本都有唯一的病理号。
标本固定与取材
标本固定的核心是:规范!
(1)标本离体后应即刻放入固定液,不能超过30-60分钟。
(2)一般规定小标本最佳固定时长是6-24小时,大标本最佳固定时长是12-48小时;并使用与标本的体积比应大于3倍的固定液(如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
(3)组织固定好后,病理医师进行取材:
小组织(活检/穿刺/内镜标本)须全部取材包埋;大组织应观察组织中病变的部位、形状、大小、颜色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并将要点记录在电脑取材系统上。
最后将病变按规范切成大小为 2cm×2cm×0.2cm的组织块放入包埋盒。
脱水、透明、浸蜡(收到标本第二到第三天,15小时)
该步骤的核心是:标准!
将所有包埋盒一起上封闭式全自动组织脱水机进行标准脱水程序,选择过夜脱水,这是一个要经历长达15小时的梯度酒精脱水、二甲苯透明、石蜡浸蜡的多步过程,所以通常选择晚上进行脱水较为节省时间。
制片(收到标本第三天,4-6小时)
制片的核心是:有序!
制片过程主要分为包埋(1-2小时)、切片(1小时)、染色(1小时)、封片(0.5小时)四个步骤(批量处理)。
包埋:将脱水好的组织放入小铁盒,并倒入石蜡,待冷却后制成蜡块。
切片:将蜡块切成薄片,放入水中,用透明玻璃片捞起并吸附在上面,然后烤干。
染色:附有组织的透明玻璃片经过脱蜡等步骤,在10多个染色缸中染色后,制成HE染色玻片。
封片:在鲜艳的组织上盖上一块透明玻璃片,称为封片。使切片在显微镜下显示出清晰的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最后,染色后的玻璃片需要晾晒,再粘上带有病理号的标签。
病理医生阅片、签发报告(收到标本第三到第五天)
病理报告的核心是:准确!
医生把染色好的玻璃片放在显微镜下,由下级医生进行阅片和诊断,写出诊断意见后再递交给上级医生复审诊断报告,确认无误后,诊断才能通过。
有50%左右的病例是无法出具诊断意见的,称为疑难病例,需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大约1个工作日)、特殊染色技术(大约1个工作日)、原位杂交技术(大约2周),甚至基因检测技术(大约3-4周)等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再结合病理医生的临床病理基础知识和多年积累的实践经验,通过全面综合分析,甚至需要全科会诊才能对一例病理切片做出精确的诊断,这样疑难病例报告时间会相应延长。疑难报告须经下级和上级医生审核,同时经双人两级医生签发。
至此,经过复杂、漫长的过程,一份精确的病理报告总算完成,最终呈现在大家面前,临床医生也才能通过报告对病人进行诊断,为术后的治疗恢复制定相应治疗方案、计划。
现在大家是不是对一份病理诊断报告的诞生有所了解?一切都是为了患者能够得到更好的治疗,严谨细致地出具精确无误的病理报告。愿大家能对出具病理诊断报告慢这件事,多些理解和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