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长一个看似爱意的亲吻,竟可能给孩子带来健康隐患?“接吻病”究竟缘何而来?其实,“接吻病”只是我们通俗的叫法,其专业学名叫做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是由EB病毒(属疱疹病毒类)原发感染所导致的,那么今天我们就带大家了解一下这种“一吻惹病”的疾患。
什么是“接吻病”
“接吻病”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主要是由 EB 病毒原发感染所致的急性或亚急性良性淋巴细胞增多性传染病,EB 病毒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唾液传播。“接吻病”的临床特征主要是“三联征”:发热、咽峡炎和淋巴结肿大,人群普遍易感,但儿童和青少年高发,发病年龄一般为4~6岁。因为这个年龄,一些长辈出于对儿童的喜爱,会情不自禁地亲吻儿童,所以发病率比较高,因此得名“接吻病”。
“接吻病”传播途径
1.亲吻接触:唇对唇接触是最直接的传播途径。
2.共用餐具:使用同一餐具可间接传播病毒。
3.口对口喂食:成人给婴幼儿咀嚼食物后喂食,高风险传播方式。
4.飞沫传播:咳嗽、打喷嚏等也可能携带病毒传播。
“接吻病”临床表现
1.发热:体温可达38.5-40℃,无固定热型,热程大多1-2周。
2.咽峡炎:咽部、扁桃体及腭垂充血肿胀,伴有咽痛,少数有溃疡或假膜形成。咽部肿胀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及吞咽困难。
3.淋巴结肿大:大多数患儿有淋巴结肿大,全身浅表淋巴结均可受累,以颈部最为常见,腋下、腹股沟次之。
4.肝、脾肿大:部分患儿有肝肿大表现,并伴有急性肝炎的上消化道症状。
5.皮疹:部分患儿在病程中出现多形性皮疹,以丘疹及斑丘疹常见。多见于躯干,持续一周左右消退。
6.少数人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神经系统症状、心包炎、心肌炎、咽部继发细菌感染、脾破裂等。
“接吻病”检查方法
1.血常规:血白细胞总数正常、升高或减少,淋巴细胞增多;血涂片中异型淋巴细胞比例超过10%或其绝对值超过1.0×109/L时具有诊断意义。
2.EB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VCA-IgM阳性提示新近感染。
3.EB-DNA检测:超过正常范围提示存在病毒血症。
4.肝脾B超可提示有肝脾肿大。
5.肝功能检测:绝大多数患者可见转氨酶升高,但呈自限性。咽炎患者如果出现肝功能检查结果异常,强烈提示可能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接吻病”治疗
1.退热:体温>38.5℃使用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
2.保肝:肝功能异常时需用保肝药物。
3.休息:急性期卧床,恢复期避免剧烈运动(至少1个月)。
“接吻病”预后及转归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良性自限性疾病,如无并发症预后大多良好。病程一般为1-2周,但可有反复。部分患者低热、淋巴结肿大、乏力可持续数周或数月。极个别病程迁延达数年之久。只要卧床休息和对症治疗,没有因为“亲吻病”引发其他疾病的话一般1-2周后患者就能康复,得此病后人体可获得持久免疫力,因此二次发病的情况很少见。该病病死率为1%-2%,死因为脾破裂、脑膜炎、心肌炎等。有先天性免疫缺陷者感染本病后,病情迅速恶化。
家庭护理基本原则
1.注意患儿口腔卫生,大人避免用嘴咀嚼食物再喂给孩子,避免大人亲吻小孩;
2.孩子使用个人专用餐具;
3.多休息、多喝水,最好是水和果汁;
4.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症状改善2-3周后再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