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恩  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肾病二科  发布时间:2025-10-24
185

慢性肾脏病堪称“沉默杀手”,早期常无不适,却在悄无声息中损害肾功能,一旦出现水肿、泡沫尿、乏力等症状,多已进展至中晚期。我国慢性肾脏病患病率达8.2%,患者超1亿,其中超过60%确诊时已发展至中晚期,面临透析、肾移植等沉重负担。作为肾病科医生,我提出“早预防、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的全周期防治理念,为公众筑起肾脏健康的全方位防线。

早预防:精准锁定高危人群

慢性肾脏病的高危人群包括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约30%的高血压患者和40%的糖尿病患者会进展为肾病;高尿酸血症患者,尤其年轻人群,易发生痛风性肾病;有肾病家族史者、长期服用肾毒性药物者、长期憋尿、饮水不足及肥胖者也属高危对象。

早预防重在精准管理:一是严格控制原发病,高血压患者血压应低于130/80mmHg,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0%以内,高尿酸血症患者血尿酸应低于360μmol/L(痛风患者<300μmol/L),定期监测并遵医嘱调整治疗;二是践行肾友好饮食,每日盐摄入少于5g,控制优质蛋白摄入(0.8–1.0g/kg体重),限制高嘌呤、高磷食物;三是彻底规避伤肾行为,不滥用药物,养成规律排尿习惯,每日饮水1500–2000ml(肾功能不全者遵医嘱),控制体重、戒烟限酒。

早筛查:基础三项检查

肾脏代偿能力强,早期损伤常无症状,早筛查是打破“沉默”的关键。尿常规、血肌酐(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及肾脏超声三项基础检查即可满足核心筛查需求。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是早期肾损伤的敏感指标。

高危人群应加强筛查: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确诊即应筛查,之后每6–12个月复查,加测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有肾病家族史者建议从40岁或比家族最早发病年龄提前10年开始筛查;长期服用肾毒性药物者每3个月查肾功能和尿常规。将肾脏筛查纳入年度体检,是性价比最高的健康投资。

早诊断:明确病理

筛查发现异常后,早诊断成为关键,核心是明确病变性质、类型和严重程度。肾穿刺活检是诊断“金标准”,为微创技术,安全性高,能直接观察肾脏病理,区分原发与继发性肾病,判断病变活动程度。

例如,同为蛋白尿,IgA肾病与糖尿病肾病的治疗策略截然不同,缺乏病理指导易误治。早诊断还需综合病史、症状及其他检查,排除一过性异常,避免误诊。唯有诊断明确,治疗才能有的放矢。

早治疗:中西医协同把握“黄金期”

慢性肾脏病早期是控制和逆转的“黄金窗口”,治疗须科学规范、中西医结合,杜绝拖延和乱用偏方。

确诊后患者应树立科学治疗观念,拒绝虚假宣传。西医治疗强调个体化:高血压和糖尿病肾病重点控制原发病,优选具有肾保护作用的药物;原发肾小球疾病活动期常需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药物性肾损伤应立即停药并支持治疗,多数早期患者可恢复。

中医药在早治疗中具有独特价值,可减少尿蛋白、降低血肌酐、改善肾功能,并减轻西药副作用,协助激素撤减。需注意避免使用含马兜铃酸等肾毒性中药。

早康复:实现长期健康稳定

早康复是贯穿治疗全程的长期管理策略,核心是推动患者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健康管理”,目标是维持肾功能稳定、延缓进展、提升生活质量。

系统康复管理包括三方面:一是建立动态监测体系,即使病情稳定,也应每3–6个月复查相关指标,及时调整治疗;二是塑造可持续生活方式,坚持低盐、优质蛋白饮食,进行散步、太极等温和运动,保证睡眠,戒烟限酒;三是强化医患协同与自我管理,患者应学习肾病知识,掌握自我监测技能,识别病情变化信号,与医生保持沟通,不自行调药。

心理疏导亦不可忽视。慢性肾病病程长、易反复,患者易出现焦虑、抑郁,影响免疫和病情。通过沟通、参与病友小组等方式保持心态积极,有助于长期管理。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