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1早上出门忘带钥匙,开会时突然想不起要汇报的内容,刚放下的手机转眼就找不到——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健忘时刻”。更年期的李阿姨烦恼更典型:“50岁的人,脑子像七八十岁,总忘事。”健忘真的是“老了”吗?它可能是正常遗忘,也可能是疾病的信号,我们需要从定义、成因到应对,全面拆解这个困扰无数人的脑功能问题。
健忘是什么
先分清“正常”与“异常”
健忘是记忆力减退、遇事易忘的脑功能状态,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疾病,但可能是生理或病理因素的外在表现。根据不同的维度,它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按持续时间:暂时性(偶发、短期,比如忘记刚认识的人的名字),持续性(反复出现,比如总忘重要约会);
按病变部位:局部性(特定脑区受损,比如海马体损伤导致近期记忆差),全局性(广泛脑功能异常,比如阿尔茨海默病);
按病因:生理性(年龄增长、睡眠不足、压力大),病理性(阿尔茨海默病、脑卒中、帕金森病等疾病引发);
按表现:遗忘性(信息缺失,比如忘钥匙位置)、认知性(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缓导致的“想不起来”);
按严重程度:轻度(不影响生活,如忘同事名字),中度(影响日常,如忘吃药),重度(丧失基本能力,如忘了自己是谁)。
为什么总忘事
它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
健忘不是单一因素导致的,而是多方面问题叠加的结果。
生理上,大脑是“记忆的仓库”,随着年龄增长,海马体(负责记忆形成)、皮层(负责记忆存储)会萎缩,神经元连接减少;神经递质(比如乙酰胆碱,堪称“记忆信使”)水平下降,信息传递变慢;再加上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等慢性病损伤脑血管,或者睡眠障碍(比如失眠、打呼噜)影响记忆巩固(深度睡眠是大脑“整理记忆”的关键期),都会导致健忘。
心理上,长期焦虑、抑郁会扰乱神经递质平衡,抑制海马体功能;在信息过载的时代,大脑每天要处理海量刺激,只能选择性保留信息,注意力分散时更容易忘事;甚至“记忆偏差”——比如有人总忘关灯,可能不是记性差,而是觉得“关灯不重要”,主动过滤了信息。
环境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不断消耗着我们的认知资源,家庭中的紧张关系容易引发情绪波动,而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熬夜、饮食不规律等,也会对大脑的代谢功能造成损害。此外,中医理论认为,脾肾亏虚(脾主气血运化,肾主神志)会导致大脑失去应有的滋养,从而进一步加重健忘的症状。
健忘≠阿尔茨海默病
关键看“3点区别”
很多人爱忘事就说自己,“哎呀,我是不是得了老年痴呆?”其实正常健忘和阿尔茨海默病有本质不同。
记忆类型:正常健忘是“想不起来”(比如一时想不起钥匙位置,后来能回忆起来),阿尔茨海默病是“根本没记住”(比如刚吃的饭,转头就忘了吃了什么);
进展情况:正常健忘稳定或缓慢,阿尔茨海默病进行性加重,从近期记忆扩散到长期记忆,最终不认识家人;
伴随症状:正常健忘没有其他异常,阿尔茨海默病会伴随语言障碍(说不出物品名字)、判断力下降(容易被骗)、情绪异常(易怒、孤僻)。
健忘了怎么办
3个干预策略帮你“救记忆”
研究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群中有超过60 的人出现不同程度的记忆减退。尽管部分记忆衰退属于正常老化过程,但若未加以干预,可能进一步发展为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下的职业人群,如教师、医生等脑力劳动者,也常面临记忆功能受损的风险。持续的精神紧张和认知负荷过重使大脑长期处于疲劳状态,影响信息的编码与提取。慢性疾病同样是诱发健忘的重要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当然还有心理与社会环境、焦虑、抑郁等因素都需要引起重视。
如果健忘影响到生活,或者担心是疾病信号,不妨试试以下方法。
生活方式调整:给大脑“充电”
多吃深色蔬菜、坚果(补充抗氧化剂和维生素),规律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改善脑血流),保证7~8小时睡眠(尤其深度睡眠)。
心理干预:打破“遗忘-焦虑”循环
通过正念冥想缓解压力,认知行为疗法纠正“我肯定痴呆”的负面思维,避免情绪进一步损伤记忆。
医学干预:针对病因精准治疗
阿尔茨海默病:可用胆碱酯酶抑制剂提升乙酰胆碱浓度;
脑卒中后健忘:控制血压血糖,结合认知训练(记单词、拼图)激活神经可塑性;
帕金森病:在多巴胺替代疗法基础上,加用胆碱酯酶抑制剂改善认知,辅以心理支持缓解焦虑。家人的陪伴也很重要,鼓励患者参与社交,保持生活自理能力。
此外,一些非药物的干预方法也行之有效。手指操锻炼能刺激经络,增强脑指联动,有助于预防老年健忘,不失为一项简单易学的好运动。
综上所述,健忘并非“老了就该忍”的小事,也并非“马上得大病”的恐慌。它是大脑发出的“健康信号”,提醒我们关注生理状态、调整生活方式、及时排查疾病。读懂它的成因,区分正常与异常,用科学的方法干预,才能让大脑保持更好的状态。根据钱锺书提出的“健康健忘”概念,适度遗忘有助于简化信息、节省心力,具有积极的意义。正如李阿姨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睡眠、参与记忆训练后,忘事频率明显降低——科学应对,我们完全能让大脑保持更好的状态。毕竟,那些重要的瞬间、珍贵的人,我们都想好好记住。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