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724中药能不能发挥作用,熬煮这一步最关键。药材里的有效成分能不能出来,全看煎煮方法对不对,就像麻黄要是煮不好,平喘的劲儿就会差很多。实际生活中,七成患者因为煎煮方法不对,让药效打了三成折扣,甚至招来毒副作用,比如附子没煮够时间,就可能让人中毒。这篇文章就用 “正确方法 + 避开误区” 两方面,教大家怎么把中药熬得既到位又安全。
煎煮前的准备
煮中药的锅,砂锅是最好的选择,它导热均匀,和药材不会起化学反应。搪瓷锅、不锈钢锅也能用,但铁锅、铝锅绝对不能用,金属会和药材里的鞣质结合,让药失效。铜锅和不粘锅也不行,铜会破坏药材里的生物碱,不粘锅的涂层高温下会掉。拿到药材后,先对着处方看看药名和数量对不对,比如别把 “柴胡” 和 “银柴胡” 弄混了。洗药材也有讲究,只有滑石粉、炉甘石这类泥沙多的,才稍微淘洗一下;花和叶子类的,快速冲一下就行,不然有效成分会跑掉。处方上标了 “先煎”“后下” 的,要单独分出来放好。用水宜选凉开水或纯净水,自来水含氯,会影响药材成分。加水的时候,漫过药材2到3厘米就好:花草类的质地轻,少加点水;根和茎类的硬,就多加点。泡药的时间,普通药材泡30到60分钟,夏天天热就30分钟,别泡坏了;像鹿角、龟甲这种硬的,得泡两个钟头以上。
煎煮的核心讲究
煮的时候分两步调火:水没开的时候用大火,快速烧开;水开了就转小火,保持微微沸腾,这样水不会蒸发太快,药也不会糊。煮多久得看药材:普通的药,头回煮20到30分钟,第二回煮15到20分钟,从水开的时候开始算时间。解表的药,像麻黄、桂枝,头回煮15到20分钟就行,煮久了挥发油会跑掉;补身体的药,比如人参、熟地,头回得煮40到60分钟,让里面的多糖充分出来。中药得煮两回:头回能煮出六成有效成分,第二回能煮出三成,把两回的药汤混在一起,分早中晚三次饮用,总共1000毫升左右,小孩就减半。
最容易犯的错
所有药一股脑泡在一起煮,是大错特错。该多煮的没煮够,像附子,毒性去不掉;该少煮的煮太久,像薄荷,有用的成分都跑没了。得按 “先煎”“后下” 分开处理,时间一点不能错。
加水太多或太少也不行。水太多,药汤太多喝不下;水太少,容易煮干,药糊了会有毒,像焦山楂会刺激胃。第一次加水,让药材吸饱水后,水面高出2厘米正好。
煮的时候老开盖搅也不对。薄荷、当归这些药,香味会跟着蒸汽跑掉,药效就差了;老开盖还会让温度忽高忽低,影响成分出来。除非药快溢出来了,不然别开盖。
用微波炉煮药更不行。微波炉加热不均匀,药材有的地方烫有的地方凉,会破坏成分,还没法调火。真想用,只能热已经煮好的药汤,倒陶瓷碗里热。
附子必须打碎了先煮。没打碎、没煮够时间,里面的乌头碱没分解,会让人嘴麻、心跳乱。附子打碎后,先煮1小时,尝着不麻了,再放其他药。
药汤过夜别直接热了喝。夏天温度高,药汤放超过25℃的地方,会生细菌变坏,尤其是甜的药汤。放冰箱里别超过24小时,喝前得煮开5分钟。
综上所述,熬中药的关键就四个字:锅对、水对、时间对、方法对,少一样都不行。避开 “一起煮、乱加水、老开盖” 这些错,药效才好。抓药的时候,主动问问药师怎么煮,特别是标了特殊处理的药。第一次煮复杂的药,拍下药材和处方,明确询问医生或者药师。药渣留24小时,要是喝了不舒服,能当检查的依据。说到底,中药 “良药苦口”,前提是熬得对——差一点点,药效就差远了。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