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在手术前,医护人员总会反复叮嘱患者“术前8小时禁食、4小时禁饮”,很多人疑惑这一要求的原因及合理性。其实这并非医疗流程的“刻板规定”,而是基于麻醉生理机制和患者安全的科学安排,核心是规避两大风险,保障手术与术后恢复顺利。预防反流误吸引发的健康风险麻醉会减弱胃肠道的抗反流能力人体食道与胃连接处的贲门括约肌,是防止胃内容物反流的屏障所在。正常情况下,它能持续收缩并阻挡胃酸、食物向上涌入食道。但麻醉药物的使用会使全身肌肉松弛,包括贲门括约肌——其收缩力会大幅下降,甚至完全失去收缩功能。此时胃内若有食物,在胃壁蠕动和腹腔压力的作用下,就容易突破“屏障”,反流至食道和咽喉部,甚至误吸入气管内,造成严重的气管损伤和窒息。
胃排空是减少反流的“物质基础”即使贲门括约肌因麻醉药物导致无法正常收缩,若胃内基本无食物残留,反流的可能性也会显著降低。研究表明,人体胃排空需要特定时间:固体食物(如米饭、肉类)的排空时间约4-6小时,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如油炸食品、肥肉)排空时间更长,通常需6-8小时;液体食物(如水、清汤)排空时间相对较短,约2小时。术前严格按规定禁食禁饮,能让胃内食物充分排空,从而降低误吸风险。
反流物误吸会导致严重并发症如反流至咽喉部的食物、胃酸若被吸入气管和肺部,则会引发一系列严重后果。首先,胃酸会强烈刺激呼吸道黏膜,导致气道黏膜水肿、炎症,引发吸入性肺炎——患者术后可能出现持续咳嗽、发热、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会发展为呼吸衰竭。其次,较大的食物颗粒若堵塞气管,会直接导致急性窒息,若不能在短时间内清理气道,可能危及生命安全。临床数据显示,麻醉前未严格禁食的患者,吸入性并发症发生率会升高3-5倍。
保障麻醉操作与术后恢复安全食物会干扰药物的“发挥”作用麻醉药物需要通过血液循环精准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才能达到理想的麻醉深度与效果,并维持平稳的生命体征。若胃内有食物,可能改变胃肠道血流状态,从而影响全身血流状态,导致某些药物吸收和排泄状态的改变,对药物的药代动力学产生一定影响。
食物引发的突发情况会干扰手术操作若术中突然发生胃内容物反流,医护人员必须立即停止手术,优先处理反流问题,快速清理患者口腔、咽喉部的反流物,通过吸痰管清除气管内的残留物质,同时密切监测生命体征,防止出现呼吸、循环异常变化,甚至启动一系列应急预案。这一过程可能会延长手术时间,增加手术部位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长,提高感染风险。此外,反流引发的呛咳、呼吸困难会导致患者血压、心率剧烈波动,若患者本身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疾病,还可能诱发心绞痛、心律失常等严重心血管事件,让手术风险大幅上升。
食物残留会加重术后恶心呕吐术后恶心呕吐是麻醉后常见的并发症,而胃内有食物残留会显著提高这一并发症的发生率。麻醉药物本身会刺激呕吐中枢,若胃内还有未排空的食物,会进一步加重对胃肠道的刺激,导致呕吐反应更频繁。频繁呕吐不仅让患者感到强烈不适,还可能牵拉手术伤口,加剧疼痛;若为腹部手术,剧烈呕吐可能影响伤口愈合,甚至导致伤口裂开。此外,呕吐还会让患者无法早期进食进水,影响营养摄入,延长术后恢复时间,部分患者需额外使用止吐药物,增加医疗负担。
结语麻醉前禁食禁饮并非简单“小事”,而是兼顾生理机制与医疗安全的关键措施。它既通过减少胃内食物残留,从源头规避了反流误吸引发的呼吸道、生命安全风险,又为麻醉药物稳定发挥作用、降低术后并发症提供了保障。因此,患者术前应严格遵循医护人员的禁食禁饮指导,不要抱有“少吃一点没关系”、“喝口水又不影响啥”的侥幸心理,应主动配合术前医嘱,严格遵守禁食禁水的安全医疗流程。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