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熊鑫源  单位:阆中市中医医院  发布时间:2025-10-17
1558

当肩颈酸痛时,许多人会下意识揉捏后颈;腰腿不适时,又习惯性捶打患处。这种“哪里痛按哪里”的直觉反应,折射出大众对针灸治疗的普遍误解——将中医针灸简单等同于“痛点刺激”。事实上,针灸的核心逻辑是“辨证施治”,与中医内科辨证相同,针灸作为传承数千年的非遗疗法,它更注重通过经络腧穴来调节身体整体的平衡。

经络:看不见的“能量高速公路”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内存在一套纵横交错的经络系统,如同地下暗河般连接五脏六腑与四肢百骸。《黄帝内经》记载:“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当风寒湿邪侵袭或脏腑功能失调时,经络会像堵塞的河道般出现气血瘀滞,引发疼痛、麻木等症状。

针灸治疗的关键在于通过穴位刺激疏通经络。例如颈椎病患者常取风池穴(位于项后枕骨下),该穴属足少阳胆经,针刺后可调节颈部气血运行,缓解肌肉痉挛。现代研究证实,针刺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代谢废物排出,这与中医“通则不痛”的理论不谋而合。

神经反射:跨越千年的科学验证

针灸的镇痛机制在20世纪70年代引发国际关注。当毫针刺激穴位时,会触发复杂的神经反射链:

外周传导:针刺信号通过Aδ和C类神经纤维传至脊髓。

中枢整合:在丘脑、脑岛等脑区形成痛觉调制网络。

效应释放:激活内源性阿片系统,促进脑啡肽、内啡肽分泌。

这种机制解释了为何针刺合谷穴(手背第一、二掌骨间)能缓解牙痛——通过三叉神经与面神经的交叉支配实现远程调控。2021年《自然·神经科学》刊发的研究显示,电针刺激足三里穴可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轴,显著提升抗炎因子水平,为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提供科学依据。

整体调节:超越“头痛医头”的智慧

针灸治疗遵循“辨证施治”原则,强调“治病必求于本”。以慢性腰痛为例,专业针灸师会:

四诊合参:观察患者舌苔厚薄、脉象虚实。

经络辨证:区分是足太阳膀胱经受寒还是督脉气血不足。

配穴处方:可能选取肾俞(补肾强腰)、委中(活血通络)等远端穴位。

手法调控:对虚证采用补法(轻刺激、留针久),实证采用泻法(强刺激、快出针)。

这种整体观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时尤为突出。通过针刺中脘(胃募穴)、足三里(胃下合穴)调节胃肠动力,同时配以内关(宽胸理气)改善焦虑情绪,形成“脑-肠轴”多靶点干预模式。

免疫调控:古老疗法的现代惊喜

针灸的免疫调节作用正被逐步揭示:

细胞层面: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增强NK细胞活性。

分子层面:调节IL-2、TNF-α等细胞因子平衡。

系统层面:改善过敏体质,辅助肿瘤放化疗减毒增效。

临床案例显示,对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儿童,每周2次艾灸大椎穴(第七颈椎棘突下)持续3个月,可使血清IgA水平提升40%,感冒发病率降低65%。这种“治未病”理念,正是中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思想的生动实践。

安全须知:科学施针的底线

尽管针灸安全性较高,但仍需注意:

资质认证:选择持有《医师资格证书》的执业医师。

消毒规范:确保使用一次性无菌针具。

禁忌人群:孕妇腰骶部、凝血功能障碍者、皮肤感染者慎用。

术后护理:针后4小时内避免沾水,24小时内忌生冷辛辣。

值得警惕的是,非专业人员操作可能导致气胸、神经损伤等严重后果。2023年某地卫健委通报的案例中,一名患者在美容院接受“针灸减肥”后出现持续性胸痛,检查发现右侧肺组织压缩达30%,系针刺过深刺破胸膜所致。

结语

从新石器时代的砭石到现代智能电针仪,针灸始终在传承中创新。当我们理解其“调和阴阳、疏通经络、扶正祛邪”的核心原理,就能摆脱“哪里痛扎哪里”的认知局限,真正领略这项非遗疗法的精妙智慧。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言:“刺之要,气至而有效”,针灸的疗效,既在于医者的精准施治,更源于人体自我修复的神奇力量。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