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骼作为人体支架,支撑着日常活动与生命机能。骨外科主要关注骨折、脱位等疾病的手术治疗,常见疾病有骨折、脱位、骨关节炎等,其手术方法包括手术固定、关节置换等。有别于骨外科,骨科则涵盖了骨骼、关节、韧带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包括手术和非手术治疗。
今天我们就讲讲当骨骼、关节出现问题需要进行骨外科手术后,就需要康复训练恢复关节活动和肌肉力量等一系列护理,科学的骨外科护理自然成为患者重归健康的关键力量。骨外科护理既具备普通护理共有的基础护理技能、病情观察能力、心理护理技巧以及健康教育职责,但相较于其他外科护理,又有着极为显著的独特内涵。
骨外科护理特点解剖力学要求精:深入掌握骨骼结构与力学知识,用于骨折固定等关键操作,依据骨骼状况选择适配固定方式。
康复耗时漫长:术后骨骼与关节功能恢复进程慢,康复护理常持续数月甚至更久,需长期坚持、循序渐进。
并发症特殊:易出现深静脉血栓、关节僵硬和脂肪栓塞等,必须针对性预防与密切观察。
体位固定严苛:为促进骨骼愈合,对体位和固定要求精细,比如关节置换术后要严格保持特定体位以防假体移位。
基于这些特性,骨外科护理涵盖以下重要内容:
术前护理1. 精准评估与检查:借助X线、CT等影像明确骨骼损伤情况,同时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指标,保障手术安全。
2. 术前准备要点:清洁手术区域皮肤,防止感染,指导患者进行体位训练,如脊柱手术患者提前练习俯卧位呼吸,严格执行术前8小时禁食、4小时禁水规定。
3. 心理干预:向患者耐心解释手术流程、预期效果,缓解其恐惧焦虑情绪,增强治疗信心。
术后护理1. 生命体征与伤口监护:密切监测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警惕脂肪栓塞,观察手术切口有无渗血、渗液,保持敷料清洁干燥,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处理。
2. 体位与固定护理:根据手术部位和病情安置合适体位,如四肢骨折术后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关节置换术后保持特定体位以防脱位,留意外固定装置松紧度,确保肢体血运正常。
3. 疼痛管理:采用多模式镇痛,联合使用药物、冷敷、心理疏导等方式,依据疼痛评分合理用药,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4. 早期康复启动:术后6小时指导患者进行踝泵运动,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同时鼓励进行肌肉收缩训练,维持肌肉力量。
骨外科之骨折固定与牵引护理根据骨折类型、部位选择石膏、小夹板或内固定器材,固定后密切观察肢体末梢血运,告知患者保持固定部位清洁,避免碰撞。骨牵引时严格按医嘱调整重量,保持装置有效,定期消毒针孔,指导患者维持正确体位。
康复训练护理早期以消肿止痛和肌肉等长收缩训练为主,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中期增加关节活动度训练,先被动后主动;后期强化肌力,借助器械抗阻训练,依据患者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老年患者训练强度宜低,儿童则采用趣味方式提升依从性。
并发症的预防与应对1. 深静脉血栓:针对高危患者术后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鼓励早期活动,出现下肢肿胀等症状及时检查,遵医嘱溶栓、抗凝。
2. 切口感染:严格无菌操作,保持切口干燥,感染后进行细菌培养,使用敏感抗生素并清创。
3. 关节僵硬:制定锻炼方案,结合热敷,早期被动、后期主动活动关节。
康复期护理1. 营养支持:提供富含钙、维生素D、蛋白质的食物,食欲不佳者调整饮食或补充营养剂。
2. 居家环境改造:安装扶手,保持通道宽敞,教导患者及家属正确使用辅助器具。
生活护理要点1. 术后初期协助患者完成洗漱、进食、穿衣等日常活动。
2. 为卧床患者提供便具,指导床上排便,按摩腹部预防便秘。
3. 定时协助患者翻身,保持皮肤清洁,关注固定部位皮肤状况,预防压疮。
特殊人群护理要点1. 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开展防跌倒教育,指导正确服用抗骨质疏松药物,鼓励晒太阳和适度活动。
2. 儿童骨折护理:注重保护生长板,采用趣味康复训练方式,关注心理需求。
3. 脊柱手术后护理:严格卧床,采用轴线翻身法,选择硬板床与薄枕,保持脊柱中立位。
在骨外科的护理征程中,护师(士)用专业和温暖,为患者修复的不只是骨骼,更是对生活的希望。每一次精心护理、每一项康复指导,都化作患者康复路上的坚实基石。每当看到患者从病痛中逐步走出,露出灿烂的笑容,便是对这平凡工作最好的诠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