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7食物中毒,也称为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入被细菌、病毒、寄生虫或其毒素污染的食物或水而引起的急性中毒性或感染性疾病。它来势汹汹,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
一、罪魁祸首:谁是幕后黑手?
了解常见的致病元凶,是预防的第一步。
1.细菌(最常见):
沙门氏菌:常见于生或未煮熟的鸡蛋、禽肉、奶制品。
金黄色葡萄球菌:通过皮肤伤口感染者的手污染食物,常见于糕点、三明治、奶制品等。
副溶血性弧菌:常见于生的海产品(如贝类、鱼虾)。
蜡样芽孢杆菌:常见于隔夜米饭、淀粉类食品。
李斯特菌:可在低温下生长,常见于冰箱里的熟食、乳酪、生奶、即食肉制品。
2.病毒:
诺如病毒:极具传染性,可通过受污染的食物、水或接触患者传播,常见于贝类和即食食品。
3.毒素与化学物质:
黄曲霉素:发霉的花生、玉米等谷物中产生。
植物毒素:如发芽马铃薯的龙葵素、毒蘑菇的毒素。
农药残留、非法添加剂。
二、红色警报:识别食物中毒的典型症状
食物中毒通常是“团伙作案”,症状来得快且集中。通常在进食后数小时至48小时内发作。
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水样便或脓血便)是最核心的表现。
全身症状:发热、乏力、头痛、畏寒。
神经系统症状(多见于毒素中毒):视力模糊、头晕、口唇及四肢麻木。
症状的严重程度因摄入的病原体种类和数量而异。
三、紧急应对:中毒后该怎么办?
1.立即停止食用:怀疑哪种食物有问题,就立刻停止食用并妥善保存,以便后续查验。
2.防止脱水(最关键的一步!):由于剧烈呕吐和腹泻,身体会流失大量水分和电解质。
首选“口服补液盐”:药店有售,能科学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是应对脱水最有效的方法。
次选清淡液体:如温糖盐水、稀释的果汁、米汤等。
原则:少量多次,避免一次大量饮用刺激肠胃引发呕吐。
3.充分休息:让身体集中能量对抗病菌。
4.饮食清淡:症状缓解后,可逐渐食用易消化的食物,如白粥、烂面条、烤面包片(BRAT饮食法:香蕉、米饭、苹果泥、烤面包),避免油腻、辛辣、高蛋白食物。
四、何时必须就医?
不要滥用止泻药!呕吐和腹泻是身体排出毒素的自我保护机制,强行止泻可能导致毒素滞留,加重病情。
出现以下任一情况,请立即就医:
症状严重:高烧持续不退(体温 > 38.5°C)、频繁呕吐腹泻导致无法饮水。
脱水迹象明显:口干、眼窝凹陷、皮肤干燥弹性差、尿量显著减少(超过8小时无尿)、虚弱无力、头晕站不稳。
便血或呕血。
神经症状:视力模糊、言语困难、肢体麻木。
特殊人群:婴幼儿、孕妇、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肝肾病)的患者。
集体发病:多人同时出现相同症状,怀疑是集体食物中毒。
五、防患于未然:世界卫生组织的“食品安全五要点”
1. 保持清洁:
餐前便后、处理食物前彻底洗手。
保持厨房用具、台面、砧板的清洁,生熟砧板分开。
防虫防鼠。
2.生熟分开:
生肉、禽、海产品及汁水与其他食物分开存放和处理。
使用不同的刀具和砧板处理生食和熟食。
3.彻底做熟:
食物尤其是肉、禽、蛋、海产品一定要烧熟煮透(中心温度达到70℃以上)。
炖汤要煮沸,肉类切开后无血丝。
4.在安全温度下保存食物:
熟食和易腐坏食品及时冷藏(<5℃)、熟食在室温下存放不要超过2小时、冰箱不是保险箱,食物不宜过久储存、 冷冻食物不要在室温下解冻,可提前放入冷藏室或用微波炉解冻。
5.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材料:
选择新鲜、无异味的食材;不喝生水,水果和蔬菜要清洗干净;不吃超过保质期、发霉变质的食物;不采食不认识的野生蘑菇。
总结提示:
警惕“隔夜菜”:凉菜最好当餐吃完,热菜要彻底加热后再食用。
注意餐馆卫生:外出就餐选择卫生条件好的店铺。
洗手!洗手!洗手!这是最简单也最有效的预防措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