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利娟  单位:黄冈市第二人民医院 / 蕲春县李时珍医院  发布时间:2025-10-24
30

当孩子因各种不适被医生建议做X光或CT检查时,许多家长会陷入两难:不做怕耽误诊断,做了又担心辐射伤害。事实上,儿童放射检查并非洪水猛兽,关键在于科学认知与精准防护。掌握以下4个核心要点,既能保障诊断准确性,又能将辐射风险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一、认清风险本质:单次检查辐射量远低于安全阈值

儿童对辐射的敏感度是成人的近10倍,但单次放射检查的辐射剂量远低于安全阈值。以常见检查为例:一张儿童胸片的辐射量约0.01-0.02mSv,仅相当于乘坐飞机2小时的自然辐射量;头颅CT的辐射量约2mSv,腹部CT约8-10mSv,而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建议公众每年辐射限值100mSv,国内建议公众每年辐射限值不超过50mSv,所以即便每年接受数次CT检查,累计辐射量仍在安全范围内。

    真正需要警惕的是重复检查与非必要检查。临床数据显示,儿童因误诊或检查方案不当导致的重复照射,会使辐射剂量成倍增加。因此,家长需主动与医生沟通检查的必要性,避免因焦虑要求过度检查。

二、精准防护四步法:从设备选择到身体保护

1. 优先选择低剂量设备与检查方式

现代放射设备已实现剂量精准控制。例如,低剂量CT通过优化扫描参数,可将辐射量降低75%-90%;数字化X线机(DR)的辐射量仅为传统X光机30%-70%。若病情允许,应优先选择超声或磁共振(MRI)等无辐射检查,避免不必要X光或CT检查。

2. 个性化调整检查参数

儿童检查需“量体裁衣”。如1岁婴儿的胸部CT辐射量可通过调整管电压、管电流等参数,从成人标准的7mSv降至3mSv以下。自动曝光控制技术(AEC)能根据儿童体型自动调节剂量,避免“一刀切”式曝光。

3. 敏感器官双重防护

性腺、甲状腺、眼晶状体是儿童最需保护的器官。检查时医生会为孩子穿戴铅围裙、铅帽、铅围脖、铅毯等专业防护装备,以屏蔽散射线、尽可能减少组织器官暴露,从而减少辐射剂量,有效保护儿童甲状腺、生殖腺等敏感部位。

4. 严格限制照射范围

通过遮光器、准直器将X线束聚焦在目标区域,避免非检查部位暴露。例如,拍摄左手X光片时,需用遮光器铅板遮挡不必要的原发射线和散射线,仅显示左手区域;进行头部CT扫描时,准直器精准限定X线扫描宽度与范围,确保X线仅聚焦于头部检查区域,同时过滤散射线。

三、检查前中后全流程管理:细节决定安全

检查前:做好情绪与身体准备。

心理安抚:通过玩具、动画分散孩子注意力,避免因哭闹导致体位移动而重复拍摄。

着装规范:脱去金属饰品、厚外套,避免衣物上的拉链、纽扣在影像上形成伪影。

病史告知:主动告知医生孩子既往病史、近期检查史,以判断检查可行性和必要性。

检查中:配合与监督并重

家长陪同:安抚儿童情绪、配合检查安全与顺利进行。(需穿戴铅衣减少辐射暴露)

体位固定:对无法配合的婴幼儿,可使用沙袋、固定架或镇静剂确保体位准确,减少重复拍摄。

检查后:观察与代谢促进

症状监测:若孩子在检查中使用了造影剂(如增强CT),检查后应适当多喝温水,促进造影剂通过尿液排出;家长需留意孩子是否出现皮疹、恶心、呕吐等过敏反应,一旦出现异常需及时就医。

饮食调整:放射检查后无需通过特殊饮食“抗辐射”或“排毒”,保持日常均衡饮食、保证水分摄入,维持身体正常代谢即可。

四、医患协同决策:让检查成为“必要之恶”

放射检查的决策需遵循ALARA原则(合理可行尽量低)。家长应主动参与讨论:

    必要性评估:“是否非做不可?”,最终共同确定“非做不可”的检查。

替代方案探讨:“是否有其他无辐射检查可替代?”例如,超声、MRI。

风险知情权:医生书面说明检查的辐射剂量、潜在风险及防护措施,签署知情同意书。

结语:科学认知比恐惧更重要

儿童放射检查的风险,本质是“小概率事件”与“诊断必要性”的权衡。通过选择低剂量、精准防护敏感器官、优化检查流程,以及医患共同决策,完全可以将辐射影响降至最低,我们家长需以科学态度守护孩子的每一次“影像之旅”。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