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家住罗湖区的温奶奶(化名)平时很注意养生,身体也很硬朗,很少感冒发烧。发病前2天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9℃,自行在家服用头孢呋辛和布洛芬,后在逛超市时突然出现全身乏力、肌肉酸痛、呼吸不畅,经120急救送至发热门诊。期间患者血氧饱和度一度下降至88%,医生初步考虑为Ⅰ型呼吸衰竭,先后调整多次抗菌药物治疗效果均不佳。在院方重视、紧急多方会诊、充分与患者家属沟通了解后,有着多年抗感染治疗经验的临床药师敏锐地了解到温奶奶平时有喂养鹦鹉、逗趣鹦鹉的习惯,认为感染“鹦鹉热衣原体”的可能性非常高,而肺泡灌洗液mNGS检测的结果证实了这一判断。
何为“鹦鹉热”?
它是一种由原核胞内菌引起的疾病,最早由鹦鹉传播给人,因此得名“鹦鹉热”,也称为鸟疫、鸟热。
鹦鹉热衣原体主要通过鹦鹉的粪便、唾液或者羽毛等途径传播,而且它还可能潜伏在鸡、鸭、鸽子等禽类体内,或存在于宠物店的环境中。过去因检测技术有限,“鹦鹉热”常被误诊为流感或普通肺炎。
鹦鹉热衣原体可以根据ompA基因分为9种常见基因型和6种少见的基因型,且不同的基因型有一定的宿主偏好。在中国,人类感染常见于A型、B型和E/B型。
“鹦鹉热”的感染途径?
人类往往在不经意间接触这些污染物,而被病原体侵袭,主要途径包括呼吸道飞沫、直接接触、间接接触等。
1.呼吸道吸入:清理鸟笼、接触病禽粪便或羽毛时,可能吸入含病原体的尘埃。
2.直接接触:皮肤伤口或黏膜接触病禽分泌物、排泄物。
3.间接接触:宠物店、菜市场、养殖场等环境中的病原体可通过气溶胶扩散。
4.高危感染人群:养鸟爱好者、禽类加工人员、菜市场摊主、兽医等。
如何判断感染“鹦鹉热”
1.有鹦鹉等宠物鸟类接触史。
2..高热,体温39~40℃,伴寒战。
3.剧烈头痛、全身肌肉酸痛,严重时难以独自活动。
4.咳嗽,干咳为主,肺炎发生率高达85%~90%,严重者出现呼吸衰竭。
5.肝脾大及胃肠道症状。
6.潜伏期通常为5~19日,也可长达28日。
7.肺泡灌洗液mNGS检查是明确诊断的有效方法。
8.胸部CT和血清学检测方法也可作为诊断依据,但胸部CT缺乏特异性。
9.需要注意的是血常规检查中白细胞可能不升高,易误诊为普通肺炎。
如何治疗“鹦鹉热”
1.因为鹦鹉热衣原体没有细胞壁,所以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无效。
2.目前鹦鹉热衣原体的治疗推荐药物包括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其中四环素类抗生素为临床使用的一线药物,如多西环素、米诺环素,新型四环素类抗菌药物如奥马环素在鹦鹉热的治疗中表现出较好疗效。
3.对于不能应用四环素类药物的患者(孕妇和8岁以下儿童等),可选择大环内酯类药物,如阿奇霉素和红霉素进行治疗。
4.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目前也常用于鹦鹉热肺炎的治疗,但其疗效低于四环素和大环内酯类药物。在无四环素、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禁忌的情况下,建议临床应慎用喹诺酮类药物。
5.早期治疗可显著改善症状,治疗疗程通常为14天。
如何预防“鹦鹉热”?
1.要从正规渠道购买鹦鹉等宠物鸟类,饲养时应保持鸟舍清洁,定期消毒,确保其健康状况良好后再与其接触。
2.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戴口罩,避免与病鸟接触,减少前往宠物市场、鸟类养殖场的次数,降低感染风险。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