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8血压是心血管健康的“风向标”,我国高血压患者已超2.45亿,但控制率不足20%。许多人因忽视血压监测,直到出现心梗、中风等严重并发症才就医。掌握科学的监测方法与自我护理技巧,是守护心脑健康的关键。
一、血压监测:精准数据的获取之道
(一)工具选择:选对设备是前提
家用血压计首选上臂式电子血压计,其贴合人体生理结构,适合多数人群,选购时需认准ESH、AHA等国际认证标志。腕式血压计易受手腕位置影响,误差较高,仅适合特殊人群临时使用。水银血压计因操作复杂、存在汞污染风险,家庭不建议选用。新购血压计需与医院测量结果比对,确保误差在±5mmHg内,每1-2年校准一次。
(二)操作规范:细节决定准确性
测量前30分钟避免吸烟、饮酒、喝咖啡,不做剧烈运动,静坐10-15分钟。测量时坐在带靠背的椅子上,双脚平放,手臂与心脏同高,袖带下缘距肘窝2-3厘米,松紧以插入1-2指为宜。
测量频率因人而异:初诊或血压未达标者,每天早晚各测1次(早上空腹服药前、晚上睡前),每次测2-3遍,间隔1分钟,取后两次平均值记录;血压稳定后,每周测2-3天,每天1次即可。老年人若有体位性低血压,可在坐位测量后,站立1分钟、3分钟再各测一次。
二、高血压的判定与风险分层
正常血压为收缩压<120mmHg且舒张压<80mmHg;收缩压120-139mmHg或舒张压80-89mmHg为正常高值,需警惕进展为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即诊断为高血压,其中140-159/90-99mmHg为1级,160-179/100-109mmHg为2级,≥180/110mmHg为3级。
老年人常出现“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年轻人可能有“单纯舒张期高血压”,均需积极干预。家庭测量诊断阈值为≥135/85mmHg,风险分层需结合危险因素(如吸烟、肥胖)、靶器官损害及并发症综合判断。
三、高血压自我护理:全方位管控体系
(一)饮食调节:从限盐到均衡
每日盐摄入量需<5克(约一个啤酒瓶盖),减少酱油、咸菜、加工食品等隐形盐。多吃富含钾的蔬果(菠菜、香蕉)、豆类,用天然调料增味以减盐。
遵循健康膳食模式:每周吃2-3次深海鱼(三文鱼、沙丁鱼)、4-5次坚果(每次20克);用橄榄油替代动物油脂,每日用油25-30克;用杂粮替代部分主食,适量摄入低脂奶补充钙和蛋白质。
(二)运动干预:适度且规律
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为首选,如快走、慢跑、游泳等,运动时心率保持在(220-年龄)×(60%-70%),以不感到不适为宜。每周运动5天,每次30-45分钟,累计不少于150分钟,避免清晨血压高峰期运动。
血压≥160/100mmHg者,需先药物控制再运动;合并基础病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运动。可每周加2-3次抗阻训练(举哑铃、弹力带),每次20-30分钟,避免憋气动作。
(三)药物治疗:科学用药是关键
降压药需个体化选择:钙通道阻滞剂适合老年高血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适合合并糖尿病者,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副作用较少,利尿剂适合轻中度高血压,β受体阻滞剂适合合并冠心病者。
需长期服药,不可擅自停药,否则可能导致血压反跳。用药初期每天测血压,稳定后每周测2-3次,出现干咳、水肿等不适,应及时咨询医生调整。
(四)生活方式:细节管理
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降低药效,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25克,女性<15克,最好不饮。
控制体重,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85厘米,通过饮食和运动每周减重0.5-1公斤。保证7-8小时睡眠,有睡眠呼吸暂停者需积极改善,通过冥想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情绪稳定。
四、急症应对与定期复查
血压≥180/110mmHg且伴头痛、胸闷等症状时,需立即休息,按医嘱服用紧急降压药,15-20分钟后复测,未下降则及时就医。
每3-6个月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合并糖尿病、肾病者需增加复查频率,以便及时发现靶器官损害。
高血压管理是持久战,需以监测为导航、生活方式调节为基础、药物为保障,长期将血压控制在目标值(一般<140/90mmHg,特殊人群更严格),才能降低心脑血管风险,守护健康与生活质量。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