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杜雪姣  单位:聊城市中心血站  发布时间:2025-07-25
7070

血液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临床救治中不可或缺的医疗资源。通过现代医学技术,捐献的一袋全血,通过离心分离技术,在严格的无菌操作下制备成红细胞、血浆、血小板、冷沉淀等多种成分制品,每种成分都能在特定病症治疗中发挥关键作用。这一过程的背后,离不开血站成分科的严格操作与质量控制。从采集到制备,从检测到发放,每一个环节都关系到用血安全和患者生命健康。科学的发展使血液制品的利用效率不断提高,也为临床救治提供了更强有力的支持。

血液的“变身之旅”

血液采集与初步检测。献血者完成健康征询后,采血护士将血液采集于一次性采血袋中,为每袋血液粘贴唯一性条码,并进行称重和外观检查。开展血型鉴定,包括ABO和Rh血型系统确认,同时进行乙肝、丙肝、艾滋病和梅毒等传染病筛查,确保血液安全可靠。

成分分离技术应用。全血采集后需在48小时内完成去除白细胞后进入成分制备环节。通过离心机,依据红细胞与血浆的比重不同进行离心操作,在低温环境中实现血液分层,以最大限度保持血液成分的活性和功能。

精细化处理与保存。不同血液成分根据临床需求进行后续制备。红细胞添加保存液后储存在2-6℃储血冰箱中;血浆在-18℃以下冰冻保存;血小板需置于20-24℃恒温振荡箱中保存,避免聚集失活,确保其止血功能稳定有效。

救命良药的多样形态

红细胞制品:生命运输队。红细胞是血液中负责运送氧气到全身组织的主要成分。当患者因外伤大量失血或患有重度贫血时,输注红细胞可以迅速恢复携氧能力,改善组织缺氧状态。红细胞制品是通过去除绝大部分血浆制成的,其浓度更高,治疗也更加高效,适用于手术患者、产后大出血及慢性贫血人群。

血浆制品:凝血与抗休克利器。血浆是血液的液态成分,主要由水分、蛋白质和电解质组成,富含多种凝血因子、白蛋白和免疫球蛋白,对于维持血液循环稳定、调节免疫功能以及保持血管内外渗透压平衡具有重要作用。经过处理并速冻保存的冰冻血浆在临床中被广泛用于补充血容量、纠正凝血功能障碍。尤其在严重创伤、大出血、肝功能衰竭或大面积烧伤等危急情况下,输注冰冻血浆可以有效恢复血容量、促进止血、提升血压,防止休克进一步恶化,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

血小板制品:止血先锋。血小板对止血起着核心作用,当患者因疾病或治疗导致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时,输注血小板可有效预防和控制出血。血小板制品常用于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接受化疗的癌症患者,当出血风险高或已有出血表现时快速发挥作用,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严格质控保障安全

多重检测机制。血液在进行成分制备的同时,其标本也被送去进行血液检测。主要是进行经血传播疾病感染标志物的筛查,其中包括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酶免检测和核酸检测,以及转氨酶筛查,ABO血型正反定型和Rh血型定型,最大程度地保障临床用血的安全。质控科还会检测血液中的白细胞残留量、血小板活性等指标,确保血液制品质量达标,避免输血反应的发生和经血传播疾病的风险。

全流程可追溯系统。每袋血液制品在采集时即赋予唯一的条形码,记录献血者个人信息、采集时间、检测结果及制备过程。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授权,可随时查询该袋血液的来源、运输和使用情况,实现从献血者到受血者的全程透明追踪,提升用血安全性和管理效率。

有效期管理与合理调配。不同血液成分具有不同的保存期限:红细胞可在2-6℃下保存最多35天,冰冻血浆在-18℃下可保存4年,而血小板自采集之日起在20-24℃条件下保存,最长不超过5天。为避免浪费,血库根据医院每日临床申请情况,结合库存状态和血液有效期,科学安排发血顺序,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优先调配近效期血液,提高血液资源利用率。

结语

血液在现代医学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经过科学采集、精细化分离与严格检测,一袋全血可转化为多种成分,精准用于不同疾病的治疗。随着技术进步和管理体系的完善,血液制品的安全性与使用效率不断提升。未来,随着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血液制备与分配将更加高效、智能,为更多患者带来及时有效的生命支持,推动输血医学向更高水平发展。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