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夏季高温天气日益频繁且持续时间延长。在广袤的田野间,农业从业者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高温挑战。据统计,农业是高温中暑的高风险行业之一,在烈日下劳作的农民中暑风险是普通人的3-5倍。本文将为农业工作者提供一份科学、实用的高温防护指南,帮助他们在保障健康的前提下顺利完成农事作业。
认识中暑:农业从业者的“隐形敌人”
中暑是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导致的急性症状,核心表现为头晕、恶心、高热、意识障碍等。农业从业者常见的三种中暑类型包括:
1.先兆中暑(早期症状):体温可能略高于正常(37℃~38℃),伴随皮肤发红、发烫,但尚未达到高热。出现短暂性眩晕、四肢酸软、注意力不集中,可能伴随轻微头痛。因大量出汗导致体内水分流失,出现明显口渴感,部分人可能呼吸急促。
2.轻度中暑(症状加重):体温明显升高(38℃~40℃),皮肤灼热、干燥(部分人仍可能出汗),面色潮红或苍白。胃肠道功能紊乱导致恶心,严重时呕吐;四肢或腹部肌肉痉挛(热痉挛)。因脱水及电解质失衡,可能出现心慌、脉搏细弱、血压偏低。
3.重度中暑(危及生命):
热衰竭:体温可达40℃,伴随大量出汗、皮肤湿冷。意识模糊,反应迟钝、烦躁不安,甚至短暂晕厥。循环衰竭,血压显著下降,可能休克。
热射病(最严重):核心体温超过40℃,皮肤干燥无汗,身体无法散热。中枢神经系统异常:谵妄、抽搐、昏迷,可能遗留脑损伤。多器官衰竭,肝肾功能异常、凝血功能障碍,死亡率极高。
田间作业时,高温结合高强度体力劳动可使核心体温在15分钟内升至危险水平。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农民常将早期中暑症状误认为“普通疲劳”,这种认知误区往往延误最佳处理时机。
科学防护:田间高温应对策略
1.作业时间调整智慧
采用“早出早归,晚出晚归”模式:建议5:00-10:00和16:00-19:00两个时段作业;
避开“危险三小时”:11:00-14:00期间建议强制休息;
参考“温度作业指数”:当湿球黑球温度(WBGT)超过25℃时,应暂停户外作业。
2.个人防护装备升级
选择浅色、宽松、透气的棉质或速干面料工作服;
宽檐草帽(最好直径不小于40cm)配合颈部防晒巾;
佩戴防紫外线护目镜,减少烈日对眼睛的伤害。
3.科学补水方案
遵循“少量多次”原则,每小时补水200-300ml;
自制补液盐:用1升凉开水加1/4茶匙盐(1.5g)和少量糖;
推荐饮用含钾的天然饮品:如淡绿茶;
警惕“隐性脱水”信号:尿液颜色变深是早期脱水的重要征兆。
应急处理:田间中暑急救措施
当发现同伴出现中暑症状时,牢记“一移二降三补四送”原则:
1. 移:迅速将患者转移至阴凉通风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让患者平躺,抬高双脚约20-30cm,促进血液回流至心脏,改善脑部供血。
2. 降:解开衣物帮助散热,用凉水喷洒或湿毛巾擦拭全身,重点冷却颈部、腋下等大血管部位。
3. 补:意识清醒者可补充含盐凉水或电解质饮料,每小时不超过1升。
4. 送:重度中暑患者应在降温同时立即送医。
特别提醒:不要给昏迷患者强行灌水,避免发生窒息危险。田间应常备人丹、十滴水等防暑药品,但高血压患者慎用某些含麻黄成分的防暑药。
长期防护:打造可持续的防暑体系
1.适应性训练:在高温季来临前2-3周,每天适度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帮助身体逐步适应高温环境。
2.饮食调整:增加富含钾的食物(香蕉、菠菜等),适量补充优质蛋白质。
3.环境改造:在固定作业区搭建遮阳棚,种植遮阴树木形成“绿色屏障”。
4.健康监测:建议45岁以上农业从业者每年进行夏季前体检,重点关注心血管健康状况。
结语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兄弟的健康同样需要坚实守护。面对日益严峻的高温挑战,科学防护意识的提升比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记住:一次合理的工作安排、一瓶及时的补液盐水、一个阴凉的休息角落,都可能成为预防中暑的关键防线。让我们用科学武装自己,在收获硕果的同时,也守护好自身的健康与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