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医生,快救救我的手指!”在急诊外科诊室,伴随着急促的呼喊,常常能看到患者或家属捧着包裹严实的断指冲进来。断指多因工伤、意外切割或挤压导致,能否“重生”,除了依赖医院的显微外科技术,更关键的是受伤后1-6小时“黄金急救期”的处理——很多时候,错误的急救方式会直接断送断指再植的可能。
先看一个真实案例:25岁的小李在工地操作切割机时,不慎切断右手食指,同事慌乱中找了块纱布裹住断指,又用橡皮筋紧紧捆住小李的手腕“止血”,还反复揉搓断指说“能活血”。等送到医院时,不仅小李的手指因缺血出现紫绀,断指也因揉搓导致血管损伤,最终错失了再植机会。急诊医生坦言,类似的错误急救在临床中很常见,主要集中在这四个方面。
误区一:用绳子、橡皮筋捆扎止血,越紧越好
很多人认为“止血就要勒紧”,但这种做法会导致肢体末端缺血坏死。断指后若伤口出血较多,正确的止血方式是:用干净的纱布或干净布料直接压迫伤口处10-15分钟,力度以出血明显减少为宜;若压迫无效,可在手指根部(靠近手掌处)用弹性绷带轻轻缠绕2-3圈,松紧度以能伸入一根手指、且远端手指不发紫为宜,每隔30分钟松开1-2分钟,避免组织缺血。像案例中小李被橡皮筋捆住手腕,不仅没止住伤口出血,还阻断了整个手部的血液循环,反而加重损伤。
误区二:随意清洗、擦拭断指,甚至揉搓“活血”
断指的血管、神经、肌腱非常脆弱,随意清洗或揉搓会直接破坏这些组织,导致再植时无法对接。曾有患者家属为了“让断指干净点”,用自来水冲洗断指,还反复擦拭指尖,结果导致断指血管内皮损伤,即使手术也无法建立血液循环。正确的做法是:断指掉落地上后,若表面有明显污物,可轻轻用生理盐水(若没有,用干净的凉白开)冲淋10秒,然后立即用干净的纱布或保鲜膜包裹,避免任何揉搓或擦拭动作——保持断指组织的完整性,是再植成功的基础。
误区三:断指直接泡在酒精、消毒液里“消毒”
有些家属担心断指感染,会将其泡在酒精、碘伏或双氧水等消毒液中,这种做法会严重损伤断指细胞,让断指失去活性。酒精等消毒液的作用是杀灭细菌,但同时也会破坏细胞结构,尤其是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不可逆。急诊室曾接收过一位患者,家属将断指泡在酒精里半小时,医生切开断指后发现,外层组织已完全坏死,根本无法进行再植。正确的处理是:不使用任何消毒液,用干净纱布包裹断指后,放入密封的塑料袋或保鲜袋中,再将袋子放入装有冰块的容器里(注意不要让断指直接接触冰块,避免冻伤),通过低温保存延长断指活性。
误区四:不着急送医,先“找偏方”或等待“消肿”
断指再植有严格的“黄金时间”:常温下(20-25℃)断指缺血超过6小时,细胞就会逐渐坏死;若气温较高,这个时间还会缩短。但有些患者或家属存在侥幸心理,受伤后先找“偏方止血”,或觉得“等肿消了再去医院”,白白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急诊医生强调:断指后无论伤口出血是否停止,都应立即拨打120或前往有显微外科能力的医院(提前电话确认医院能否开展断指再植手术),途中保持断指低温保存,避免颠簸导致断指进一步损伤。
除了避开误区
记录受伤时间:告诉医生准确的受伤时间,方便医生判断断指活性,制定手术方案;
避免断指干燥:干燥会加速细胞坏死,用纱布包裹后保持轻微湿润(可滴1-2滴生理盐水,勿浸泡),再低温保存;
安抚患者情绪:受伤后患者容易紧张、焦虑,过度情绪波动可能导致血压升高,加重伤口出血,家属需及时安抚,帮助患者保持冷静。
最后要提醒的是,断指再植后并非“一劳永逸”,术后护理同样关键:患者需遵医嘱保持患肢抬高,避免剧烈活动;按时服用抗凝药物,防止血管堵塞;定期复查,观察断指血液循环和恢复情况。而更重要的是预防——在操作刀具、机器等危险物品时,务必佩戴防护手套,规范操作,从源头减少断指意外的发生。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