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明珠  单位:射洪市中医院  发布时间:2025-08-14
2134

生病看医生时,你可能会纠结选中医还是西医。其实在很多内科疾病的治疗中,中医和西医并不是对立的,它们就像两把各有所长的“钥匙”,能共同打开健康之门。中西医结合通过发挥西医精准诊断、快速控制急症的优势,搭配中医调理体质、减少复发的特色,为不少常见病、慢性病带来了更好的治疗效果。下面就通过几个真实的临床案例,看看中西医结合是如何在内科疾病治疗中发挥作用的。

糖尿病:控糖同时调体质

张先生今年55岁,患2型糖尿病8年,一直靠降糖药控制血糖,但空腹血糖总在7-8mmol/L波动,还经常觉得口干、乏力,体重也逐年下降。医生告诉他,这是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加上体质失调导致的。

西医方面,医生根据他的血糖监测结果,微调了降糖药的种类和剂量,同时指导他记录饮食和运动情况,确保每天摄入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比例合理,每周至少进行5次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这些措施能快速稳住血糖,避免血糖大幅波动对血管、神经造成损伤。

中医则认为张先生属于“气阴两虚”体质,除了血糖高,还伴有乏力、口干、大便偏干等症状。于是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了益气养阴的中药方剂,比如黄芪、麦冬、生地等药材,每天煎服一剂。同时建议他用麦冬、玉竹泡水喝,代替平时的饮料。坚持3个月后,张先生的空腹血糖稳定在6.5mmol/L左右,口干、乏力的症状明显减轻,体重也不再下降。这是因为西药精准控制了血糖,中药则调理了身体的阴阳平衡,两者结合既控糖又改善了生活质量。

慢性胃炎:消炎与养胃双管齐下

28岁的李女士经常胃痛、反酸,尤其是吃了辛辣或生冷食物后更明显,做胃镜检查被诊断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杆菌呈阳性。她尝试过西药治疗,症状会缓解,但停药后容易复发。

西医治疗以“杀菌+护胃”为主:用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等抗生素联合质子泵抑制剂,清除幽门螺杆菌;同时用胃黏膜保护剂,减少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这段时间里,医生让她暂时避开辛辣、过冷、过烫的食物,规律进餐,给胃黏膜修复的时间。中医认为李女士的情况属于“肝胃不和”,情绪波动、饮食不规律都会加重症状。因此在西药杀菌的同时,加用了疏肝和胃的中药,像柴胡、白芍、陈皮、茯苓等,帮助调节胃肠功能。还建议她每天按揉足三里穴(膝盖下3寸),每次5分钟,促进胃肠蠕动。

治疗一个月后,李女士的胃痛、反酸基本消失,复查幽门螺杆菌转为阴性。医生叮嘱她继续用中药调理2周巩固效果,平时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暴饮暴食。中西医结合不仅消除了炎症,还改善了胃肠的“消化功能”,降低了复发的可能性。

冠心病:急救之后重在调理

王大爷70岁,有冠心病史,半年前因突发胸痛被诊断为“不稳定型心绞痛”,住院期间通过西药溶栓、抗血小板等治疗脱离了危险,但出院后总觉得胸闷、活动后气短。

西医方面,医生给他开了长期服用的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预防血栓形成和动脉硬化加重,同时定期监测血压、血脂、心电图,确保心脏供血稳定。还嘱咐他避免剧烈运动,每天散步20分钟即可,防止心脏负担过重。中医认为王大爷的情况属于“气虚血瘀”,心脏气血运行不畅才会胸闷、气短。于是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了益气活血的中药,比如丹参、黄芪、川芎等,帮助改善心脏血液循环。此外,医生还教他简单的呼吸吐纳法:每天清晨坐在椅子上,缓慢吸气4秒,再缓慢呼气6秒,重复10次,调节心肺功能。

半年下来,王大爷的胸闷、气短症状明显好转,能慢慢爬三楼了。西医的规范用药预防了急症发作,中医的调理则增强了心脏功能和体力,让他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

上述案例清晰展现了中西医结合在内科疾病治疗中的优势。糖尿病治疗中,西药控糖结合中药益气养阴,稳定血糖同时改善体质;慢性胃炎治疗中,西医杀菌护胃搭配中医疏肝和胃,消除炎症且降低复发;冠心病救治中,西药预防急症辅以中药益气活血,助力身体恢复。这种结合并非简单叠加,而是各司其职、协同作用,既控制病情又提高生活质量,为健康提供全面保障。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