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手术室的术前准备流程中,“备皮”是一项看似简单却至关重要的操作。很多患者对此充满疑惑:为什么手术前一定要剃掉毛发?这会不会增加感染风险?作为临床护士,今天就带大家全面了解备皮的来龙去脉,解开关于这项操作的种种谜团。
什么是备皮?揭开神秘操作的面纱
备皮是指在手术前对患者手术区域的皮肤进行清洁、剃除毛发及处理异常皮肤状态的操作。它并非简单的“剃毛”,而是一套标准化的皮肤准备流程,通常由护士在术前1-2天完成。
从医学发展来看,备皮的历史可追溯至19世纪。当时医生发现,手术部位的毛发可能藏匿细菌,增加术后感染概率。经过百年实践优化,现代备皮已形成完善的操作规范,成为外科手术前的常规准备项目。
备皮的三大核心目的,每一项都关乎手术安全
(一)降低术后感染风险
手术区域的毛发如同“细菌仓库”,每根毛发的毛囊及周围皮肤褶皱中都可能潜藏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致病菌。研究数据显示,未进行规范备皮的手术部位,术后感染率会增加3-5倍。备皮能彻底清除这些潜在感染源,为手术创造无菌环境。
(二)便于手术操作精准实施
在精细手术中,毛发可能遮挡术野,影响医生对解剖结构的判断。例如神经外科手术中,头发会阻碍手术切口的精确定位;骨科关节置换手术时,肢体毛发可能干扰器械摆放。备皮后,医生能更清晰地观察手术区域,提升操作精准度。
(三)保护皮肤完整性
备皮过程中,护士会仔细检查手术区域皮肤是否存在破损、皮疹、疖肿等异常。若发现问题可及时处理,避免术中皮肤损伤加重或污染物通过破损处进入体内。同时,清洁后的皮肤更利于术后敷料粘贴,减少伤口摩擦。
现代备皮有哪些方式?传统与创新的碰撞
(一)剃毛法
这是最传统的方式,使用一次性备皮刀沿毛发生长方向剃除。优点是操作简单、成本低;但可能造成微小皮肤损伤,增加感染风险。目前仅用于毛发浓密且手术范围大的部位,如开胸手术的胸部备皮。
(二)脱毛膏法
通过化学制剂溶解毛发结构,适用于面部、会阴部等敏感区域。其优势是无皮肤损伤,患者舒适度高;但需提前进行过敏测试,避免化学刺激反应。
(三)激光脱毛
属于永久性脱毛方式,多用于需要多次手术的患者(如肿瘤患者的反复穿刺部位)。术前3-4周进行治疗,既能彻底清除毛发,又能减少皮肤刺激,但成本较高,普及度有限。
这些特殊情况,备皮方式有讲究
并非所有手术都需要剃除全部毛发。眼科手术仅需清洁眼睑及睫毛根部;腹腔镜手术只需在穿刺点周围5cm范围内备皮;婴幼儿手术因皮肤娇嫩,多采用剪刀修剪毛发而非剃刀。
对于糖尿病、营养不良等皮肤愈合能力差的患者,护士会采用“无接触备皮技术”:先用无菌纱布包裹备皮刀,避免刀片直接接触皮肤,术后立即涂抹皮肤保护剂,降低损伤风险。
患者术前该如何配合?做好这几点更安心
备皮前一天洗澡时,用温和的沐浴露清洁手术区域,避免用力搓揉。
告知护士自己的过敏史(尤其是对脱毛膏、消毒剂的过敏情况)。
备皮过程中若感到疼痛或不适,及时告知操作护士。
备皮后穿宽松棉质衣物,避免摩擦手术区域皮肤。
关于备皮的常见误区,你中招了吗
误区一:备皮越早越好
事实上,备皮与手术间隔时间越短越好,最好在术前2小时内完成。过早备皮会使皮肤暴露时间延长,反而增加细菌定植机会。
误区二:毛发剃得越干净越好
过度剃除毛发可能导致皮肤微损伤。现代指南建议:仅去除会进入手术切口的毛发,其他部位无需处理。
误区三:自己在家剃毛更卫生
家庭备皮工具缺乏无菌处理,且操作不规范,极易造成皮肤损伤和感染。临床中曾出现患者自行备皮导致手术延期的案例。
备皮虽小,却是手术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它承载着医学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也体现了医护人员对患者的责任与关怀。了解备皮背后的科学原理,既能消除术前紧张,也能更好地配合医疗操作,让每一台手术都从洁净的皮肤准备开始,走向顺利康复的终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