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你有没有想过,肚子里那个像小蚯蚓一样不起眼的阑尾,一旦 “发火”,能带来多大的麻烦?在医院急诊室,常常有患者捂着肚子急匆匆赶来,本以为是吃坏了肚子,结果却被诊断为阑尾炎。这个看似小小的器官,发作起来可不简单,今天就带大家深入了解阑尾炎,以及患者全流程的护理要点。
阑尾 “罢工”:不容忽视的身体警报
阑尾是附着在盲肠末端的细长管道,大约 5 - 10 厘米长,平时安安静静地 “躺” 在右下腹部。但当粪石、食物残渣 “堵” 住阑尾管腔,或者淋巴组织异常增生,阑尾就会变成细菌滋生的 “温床”,引发炎症。
阑尾炎的疼痛堪称 “迷惑大师”。多数患者起初感觉上腹部或肚脐周围隐隐作痛,就像肚子在 “轻轻抗议”,几小时后,疼痛会精准转移到右下腹,仿佛在说 “问题出在这儿”。同时,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值得注意的是,儿童和老人的阑尾炎症状往往不典型。比如儿童可能因为表达不清,只说肚子痛却无法准确指出位置;而老年人由于身体反应迟钝,疼痛可能不明显,容易延误病情。【小贴士:如果按压右下腹,松开手的瞬间疼痛加剧,这可能是阑尾炎的重要信号,需立刻就医!】
治疗过程:护理是关键 “辅助”
术前:分秒必争的准备战
从确诊阑尾炎到手术前,每一分钟的护理都至关重要。让患者保持半卧位,就像给肚子 “架起了支架”,既能减轻腹部肌肉的紧张,缓解疼痛,又能让炎性渗出物聚集在盆腔,减少毒素吸收。家属此时要化身 “健康小卫士”,仔细观察患者体温是否升高、脉搏是否加快、呼吸是否急促,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告知医生。另外,术前禁食禁水是铁律,这是为了防止麻醉时呕吐物堵塞气道以保障安全,就像飞行前要求乘客关闭电子设备一样。
术后:精心照料促恢复
术后的护理是帮助患者快速康复的 “加速器”。首先,生命体征监测不能放松,家属要协助医护人员,时刻关注患者的体温、血压等指标,稍有波动就要及时报告。伤口护理如同呵护 “娇嫩花朵”,要保持伤口清洁干燥,每天观察是否有渗血、渗液,敷料是否脱落,一旦发现伤口周围红肿、发热,必须马上处理。
饮食上遵循 “循序渐进” 原则。术后 6 小时内绝对禁食,当患者排气(俗称 “放屁”)后,说明肠道开始 “苏醒”,可以先喝少量温开水润润喉咙,接着尝试米汤、稀藕粉等流食。随着身体恢复,再逐渐过渡到半流食、软食,最后恢复正常饮食。记住,这段时间要远离辛辣、油腻食物,给肠胃一个 “温柔恢复期”。
活动方面,早期在床上多翻身、活动四肢,就像给身体 “充电”。等身体状况允许,在医护人员指导下逐步坐起、下床走动。别小看这些活动,它们能有效促进胃肠蠕动,预防肠粘连,让身体更快恢复元气。
康复期:巩固成果的 “持久战”
出院并不意味着护理结束,康复期的护理同样重要。饮食上,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比如芹菜、苹果,它们就像肠道的 “清洁工”,能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便秘增加腹压,影响伤口愈合。生活中,要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衣,防止伤口感染。此外,一定要按照医生的嘱咐定期复查,通过 B 超、血液检查等,了解身体恢复情况,让医生为健康 “把关”。
阑尾炎虽然常见,但绝不能掉以轻心。从发病到康复,科学的护理是患者恢复健康的重要保障。掌握这些护理知识,不仅能帮助患者减轻痛苦,还能加速康复进程。如果身边有人出现类似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用科学护理为健康保驾护航!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