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海侠  单位:山东省国欣颐养集团枣庄中心医院 小儿科  发布时间:2025-07-09
5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影响儿童,尤其是学龄前儿童。该病以发热、手足肌肤和口咽部发生疱疹为主要特征,具有较强传染性。治疗和护理核心是缓解不适、预防并发症、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识别重症信号。以下是手足口病的科普知识,以帮助家长科学应对。

认识手足口病

定义: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引起的常见急性传染病。

易感人群: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婴幼儿和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儿童密集场所容易发生聚集性疫情。

传播途径:接触传播:接触患者疱疹液、呼吸道分泌物、粪便以及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呼吸道传播:吸入患者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粪口途径: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食物等。

病程:潜伏期2~10天,多数患儿1周自愈,无后遗症。

高传染期:发病第1周传染性最强,但康复后数周仍可能排毒。

症状特点:发热:通常为首发症状,体温一般在38℃左右,部分可能高热,持续1~2天。口腔疱疹/溃疡:口腔内出现小疱疹或溃疡,疼痛明显,导致孩子拒食、流口水、哭闹。皮疹:手、足、臀部出现斑丘疹或小疱疹,疹子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破溃,一周左右自行消退,不留疤痕。

护理原则

1.居家隔离目的:防止传染给其他孩子。患儿在家隔离休息,不要去幼儿园、学校等公共场所。隔离期:发病后不少于2周,或直到所有疱疹结痂消退。

2.发热护理:定时测量体温。物理降温:体温<38.5℃且孩子精神状态尚可时,可尝试:减少衣物,避免捂热;温水擦拭额头、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处,禁止酒精擦浴;多喝温开水。药物退热:体温≥38.5℃或因发热引起明显不适时,遵医嘱使用退热药。

3.口腔疱疹/溃疡护理:保持口腔清洁,饭后用温凉开水或淡盐水漱口(婴儿可用棉签蘸取轻轻擦拭)。进食前使用局部喷剂或凝胶涂抹溃疡处减轻疼痛。选择温凉流质或半流质食物,避免过热、过硬、过酸食物,以免刺激溃疡加重疼痛。少量多餐,保证基本营养和水分;喝水或流质食物可用吸管,避开口腔溃疡部位。

4.皮疹护理:皮疹通常不痛不痒,无需特殊处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穿着宽松、柔软、透气的棉质衣物。避免抓挠:剪短指甲,保持手部清洁。可正常温水淋浴或擦浴,动作轻柔,避免擦破皮疹。

5.饮食与营养:鼓励多喝白开水,也可适量喝稀释的果汁、口服补液盐。提供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避免油腻、难消化的食物。发现脱水迹象需及时就医。

6.休息与环境保证充足的休息以利于身体恢复。创造舒适的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安静。

家庭消毒与预防传播

1.勤洗手:这是最重要的预防措施!照顾孩子前后、处理呕吐物或粪便后、饭前便后必须用肥皂和流动水彻底洗手至少20秒。教会孩子正确洗手。

2.物品消毒:患儿使用的餐具应单独消毒。被患儿分泌物污染的物体表面应及时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患儿衣物、被褥单独清洗,可在阳光下暴晒或用热水浸泡消毒。

3.避免亲密接触:不要亲吻患儿,不要共用餐具、毛巾等个人物品。

4.开窗通风:每天至少2次,每次30分钟。在手足口病高发季节,尽量避免带孩子去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5.接种疫苗:接种EV71灭活疫苗是预防由EV71病毒引起的重症手足口病的最有效手段。建议6月龄~5岁儿童尽早接种。

何时需要立即就医?

1.持续高热不退:体温>39℃,常规退热药效果不佳,超过48小时。

2.神经系统异常:精神萎靡、嗜睡、烦躁不安、易惊、站立不稳;头痛、呕吐;颈项强直。

3.呼吸/循环系统异常: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口唇发紫、咳粉红色泡沫痰;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发凉、皮肤花纹;心率增快或减慢。

4.其他严重情况:脱水严重。3岁以下婴幼儿,病程在5天以内,需高度警惕。

结语

手足口病是常见的儿童肠道病毒传染病,这些病毒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手足口病虽多为轻症,但重症进展迅猛,甚至可能发展为脑炎、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家长需每日检查孩子手心、脚心、口腔,发现皮疹或异常发热时尽早就医,并同步隔离消毒。在护理过程中,保持冷静和耐心至关重要。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7-24
来源:珠海市第三人...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1
来源:云浮市中医院...
2025-07-15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6-27
来源:普宁市人民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