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柳栋文  单位:栖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发布时间:2025-06-03
444

一、脑出血:神经内外科的难题脑出血(IntracerebralHemorrhage,简称ICH)是神经内外科最常见的难治性疾病之一,也是我国居民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一疾病在患者发病后的6个月内,仍有约80%的患者会遗留残疾,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冬季,随着气温的逐渐下降,脑出血患者的数量也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天气寒冷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容易上升。尤其是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他们的血管壁弹性较差,血压控制不稳定,因此更容易发生脑出血。高血压脑出血多见于50岁以上的患者,且通常男性患者的数量多于女性。然而,近年来,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率逐渐年轻化,这与年轻人长期超负荷工作、不良的生活习惯以及对自身健康的盲目自信有关。他们往往忽视了预防保健,从而早早增加了患病的风险。

二、脑出血的高危人群及预警信号

脑出血的病死率、致残率以及治疗后发生不良结局的风险均很高,因此,做好预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以下高危人群(尤其年龄在45岁以上),建议每年进行脑血管方面的体检:

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患者,这些疾病都是脑出血的重要诱因。

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这类患者的血管壁已经受到损害,更容易发生破裂出血。

有家族史人群:脑出血有一定的遗传倾向,有家族史的人群应更加警惕。

不良生活习惯人群:如吸烟、嗜酒及肥胖等人群,这些不良生活习惯会增加脑出血的风险。

工作过劳、压力过大、运动过少的人群:这类人群往往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容易发生脑出血等意外。

脑出血的发病虽然多数非常突然,但部分病人在发病前数小时或数日内还是会有一些症状的。对于患有高血压病的中老年人来说,一旦突发头晕、头痛,或原有头晕、头痛症状加重,突发一侧肢体或头面、舌部暂时性发麻、乏力或活动不灵活,突发嘴角流口水、漏气、舌头发硬、吐字不清,以及突发血压持续升高等症状时,应尽快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三、如何有效预防脑出血

1.定期监测血压

对于高血压或有高血压倾向的人群来说,定期监测血压是预防脑出血的重要措施。在测量血压时,应注意保持环境安静、温度适宜、情绪平稳。测量前应安静休息5分钟,每日早晚各测一次,并详细记录测量血压的日期及血压读数。养成良好的记录习惯,有助于及时发现血压的异常变化。

2.平稳控制血压

大多数脑出血是由高血压引起的,因此,高血压患者应按时吃药,将血压保持在正常范围。临床上,很多高血压患者在用药时不听从医生指导,经常觉得自己好点了就不吃药,甚至自行增减药量。这种行为会导致血压剧烈波动,从而诱发脑出血。因此,高血压患者应严格遵医嘱用药,确保血压平稳控制。

3.积极治疗原发病

除了高血压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病也可能引起脑出血。因此,患者应积极治疗这些原发病,降低脑出血的风险。

4.避免“三高”饮食

高盐、高糖、高脂肪的食物容易让血管承受压力,诱发脑出血。因此,患者应尽量避免这类食物,保持饮食清淡、均衡。

5.控制体重,合理运动

控制体重可以明显起到降低血压的效果。因此,患者应合理进行体育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运动不仅可以控制体重,还可以增强身体抵抗力,预防脑出血的发生。

6.保持心情舒畅

精神紧张等情绪可引起血压升高,因此保持心情舒畅十分必要。患者应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避免过度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的影响。

7.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戒烟、限酒、按时作息是预防脑出血的重要措施。患者应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时间(有午睡习惯者应坚持),保持大便通畅。此外,还应避免使劲搬抬重物等可能导致血压升高的行为。

8.季节更替时加强个人防护

高血压脑出血有明显的季节性,1—3月、9—12月的高血压脑出血发病率明显偏高。因此,当季节交替时,患者应提高警惕,加强血压监测,避免意外发生。在寒冷季节,应注意保暖,避免血管因寒冷而收缩导致血压升高。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