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脑梗死是威胁现代人生命安全的重要脑血管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呈升高趋势,必须积极防控该病。急性脑梗死可造成多种后遗症,如偏瘫、失语等,患者后续生活面临重重困难,需要积极强化治疗,改善患者各方面的功能障碍。近年来,多模式的脑梗死康复模式逐渐完善,有助于推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健康旅程,下面就介绍脑梗后的多举措康复措施。什么是急性脑梗死
急性脑梗死是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形成导致的疾病,患者的脑血管被血栓堵住,失去了血液的供给,因此无法发挥正常功能,随着时间延迟,缺血的脑组织也会死亡、软化、分解,造成中枢神经的“瘫痪”,可直接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目前,急性脑梗死的救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仍有很多患者存在肢体僵硬、说话模糊、吞咽困难等后遗症,需积极治疗,解决后遗症问题,从根本上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多措共举改善患者后遗症问题
1.多学科协作模式
建立神经内科主导的“脑心糖胃”联合管理路径,缩短决策时间。同时,医护人员结合多年的急性脑梗死治疗经验,总结建立针对性的动态风险评估表,可整合出血、跌倒、感染等风险指标,对患者进行“从头到脚”的风险评估,发现危险,提前处理,实现“预警前置”,及早亮起警灯,尽快处理,将“危险”扼杀在摇篮里。
2.患者-家属-医护三方协作
康复不是医院一方的责任,需要家属和患者积极配合,共同支撑起康复的“重任”。医院会根据患者病情做好长期规划,例如脑血管病患者通过建立微信群提供护理服务、出院后实施电话随访等,患者的满意度显著提高,居家治疗与康复也越来越规范。
3.中西医协同优势
针灸可以改善微循环,减少西药剂量依赖;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辨证施治,予以中药治疗,可预防下肢静脉血栓,降低卒中复发风险,同时也可预防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节省住院费用,减轻家庭护理负担。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健康旅程
1例患者右侧视野模糊入院,结果确诊为左侧枕叶急性脑梗死,患者还存在原发性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病情复杂。这个患者的病情迅速进展,入院后又出现了多发急性脑梗死和微出血灶,不仅眼睛越来越模糊,而且出现言语不清,右侧肢体活动不灵,肌肉无力等问题,病情十分棘手。经远程专家会诊,发现患者目前梗死面积大,且有渗血,开通可能导致出血增加,无法行开通介入手术。随后,医生为患者制定了多方面的治疗与康复方案,如下。
1.中医措施:
针灸(百会、四神聪、太阳、阳白、四白、光明、手三里、外关、合谷、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太溪、太冲,每日一次,治疗脑梗、视物昏暗)。中药外敷预防下肢静脉血栓。
耳针压豆(神门、肝区)改善睡眠;五行音乐疗法缓解焦虑。
2.西医措施:
根据患者症状,采取抗血小板、降糖、护胃等多方面治疗措施。
3.多学科协作
心血管科:针对髂动脉夹层风险,限制患者活动,避免血压剧烈波动。
营养科:定制低盐低脂糖尿病饮食,增加膳食纤维摄入。
心理科:加用抗焦虑药物,配合放松训练(深呼吸、冥想)。
4.并发症预防
出血风险:每小时评估神经功能,监测皮肤黏膜出血征象。
跌倒预防:床旁设置警示标识,指导患者避免独自下床。
下肢静脉血栓预防:基础预防+机械预防+中医预防。
便秘管理:定时腹部按摩,乳果糖口服,记录排便频率。
经过多方面的治疗,患者的病情得到了良好控制,血压降至正常并保持稳定,血糖水平也有效改善并稳定,未发生出血或跌倒事件;患者治疗效果较好,右侧肢体肌力恢复至5级,视物模糊问题也显著改善,未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同时,患者也掌握了多种自我管理技能,包括血压/血糖监测、按医嘱服药,另外还掌握了中医保健知识,患者康复效果良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