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玲  单位: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中医医院  发布时间:2025-08-05
2032

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慢性疼痛正悄悄成为困扰无数人的“隐形杀手”。无论是上班族长期伏案带来的肩颈僵硬,还是老年人反复发作的腰腿疼痛,亦或是手术、外伤后的慢性神经性疼痛,都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面对这一现代“顽疾”,现代康复医学与传统针灸疗法展开了有趣的“对话”——一个强调解剖学、神经传导与功能训练,一个源于几千年中医经络理论与气血调和思维。两者在治疗理念、操作方式及作用机制上虽有不同,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实践表明,它们可以互补共存,甚至产生“1+1>2”的协同效应。

慢性疼痛:一个现代社会的沉默危机

慢性疼痛指持续3个月以上的疼痛,常常与组织损伤或疾病活动无明显相关性,它不仅仅是一种感觉,更是一种疾病状态,可诱发焦虑、抑郁、失眠,甚至改变大脑结构与功能。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5人中就有1人受到慢性疼痛困扰,其背后机制复杂,涉及中枢敏化、神经炎症、心理应激等多重因素,单一治疗手段往往难以彻底缓解。

现代康复:精准医学背景下的痛点“解码器”

现代康复治疗强调基于功能评估的个性化干预,常见方法包括物理治疗(如超声、低频电疗)、运动治疗、神经松动术、认知行为疗法等,它更侧重“恢复功能”,即通过改善肌肉力量、协调性、关节活动度等,减轻疼痛与运动障碍。

例如,针对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慢性腰痛,康复医师通常会制定一套包括核心肌群训练、牵引疗法和体位调整的综合计划,旨在恢复脊柱稳定性,减少椎间盘压力。现代康复的优势在于系统性强、循证证据充分、操作可控,但也存在一定局限。例如,有些患者对主动训练配合度低,或者疼痛来源模糊难以精准干预,治疗效果可能不如预期。

针灸:古老智慧下的“气血再平衡”策略

针灸作为中医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它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经络气血运行,以“通则不痛”为核心理论指导,达到缓解疼痛、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

现代研究表明,针灸具有多重镇痛机制:

神经调节作用:激活脊髓背角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减少痛觉信号传递;

内源性镇痛物质释放:如脑啡肽、5-羟色胺等;

抗炎作用:抑制局部炎症因子释放,改善组织微环境;

中枢神经重塑:长期针灸可影响大脑疼痛调控区域的功能连接。

在实际应用中,针灸对各种类型的慢性疼痛都有较好疗效,尤其对难以用影像或检测明确病因的“非特异性”疼痛(如慢性颈源性头痛、纤维肌痛综合征等)更具优势。

谁更胜一筹?针灸与康复的优势互补

从治疗机制和方法来看,针灸更擅长调节神经功能与气血状态,适合急性或神经源性疼痛阶段;而现代康复治疗则在改善姿势、功能重建和日常生活适应方面更具优势,尤其在慢性期或术后康复中扮演重要角色。

因此,二者并非对立关系,而是可以互为补充。例如:对于术后肩关节粘连的患者,前期通过针灸缓解疼痛、改善肌张力;中后期则配合康复训练加强关节活动和功能恢复;面瘫患者在早期配合头面部针刺治疗,调动面神经再生;而后期辅以口部肌肉训练和表情动作训练,提升功能重建速度;针对慢性腰痛,针灸缓解疼痛与肌肉痉挛后,再进入腰背肌强化训练阶段,有助于防止复发。

患者怎么选?结合自身情况合理搭配

面对琳琅满目的治疗选择,患者该如何选择呢?

疼痛部位不明确、MRI或CT无明显异常者,建议尝试针灸优先干预;

术后恢复期或运动障碍明显者,宜优先进行现代康复治疗;

反复发作、久治不愈的慢性痛症,可以采用针灸与康复的组合疗法;

结语

慢性疼痛不是“忍一忍就过去”的小问题,而是一种需要多学科合作管理的复杂疾病。针灸与现代康复,一个扎根东方传统,一个立足西方科学,如今正在慢慢走向融合:有医院开设“中西医结合疼痛门诊”,有康复中心引入“针灸康复一体化”流程。

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场古今智慧的“合奏”,将为越来越多的慢性疼痛患者带来实实在在的福音——不仅止痛,更要治本;不仅治病,更要回归生活。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