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冠心病患者入院时,医生常建议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这一推荐基于该检查在冠心病诊疗中的多重核心价值。以下从专业角度详细解析其必要性。冠心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的核心价值
直接评估心脏结构与功能异常
1.心脏形态学观察:超声心动图通过二维及三维成像技术,可清晰显示心脏大小、室壁厚度、心室腔形态及瓣膜结构。例如:
(1)左室扩大:可能提示长期心肌缺血导致的心室重构。
(2)室壁增厚:可见于高血压性心脏病或肥厚型心肌病,需与冠心病鉴别。
(3)心室壁运动异常:如节段性室壁运动减弱或消失,是心肌缺血或梗死的直接征象。
2.心功能量化评估:
左室射血分数(LVEF):通过辛普森法测量,正常值为55%-70%。LVEF降低反映心脏收缩功能受损,是评估心衰风险的关键指标;此外还可对舒张功能进行评估,即通过二尖瓣血流频谱(E/A比值)及组织多普勒(e’速度)判断心室松弛性及顺应性,冠心病患者常因心肌缺血导致舒张功能减退。
3.室壁运动评分系统
采用16段或17段评分法,对左室各节段运动进行分级(1-4分),总分越高提示心肌缺血范围越广。此系统为病情严重程度提供客观依据,并可动态监测病情变化。
辅助诊断冠心病及其并发症
1.心肌缺血的间接证据
(1)静息状态下:室壁运动异常可提示既往心肌梗死或慢性缺血。
(2)负荷试验:结合运动或多巴酚丁胺刺激,可诱发潜在心肌缺血,提高检出率。例如,运动超声心动图对女性冠心病患者的诊断敏感性优于常规心电图。
2.并发症筛查
(1)机械性并发症:如室壁瘤(局部室壁变薄、运动消失)、心室游离壁破裂(心包积液突增)、室间隔穿孔(左向右分流信号)。
(2)瓣膜功能障碍:乳头肌缺血可导致二尖瓣反流,彩色多普勒可定量评估反流程度。
(3)心包疾病:急性心梗后可能出现心包炎,超声可检测心包积液及增厚。
优势
1.无创检查:无需注射造影剂或暴露于辐射,尤其适用于肾功能不全或碘对比剂过敏患者。
2.床旁可用性:急性心梗患者病情危重时,可于床旁快速评估心功能及并发症。
3.成本效益:相比心脏MRI或冠状动脉CTA,超声心动图检查费用更低,且可反复进行以监测病情变化。
冠心病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的注意事项
检查前准备
1.无需空腹,但需避免剧烈运动:超声心动图检查前可正常进食,但需避免剧烈运动,保持身体稳定,以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2.着装要求:穿着宽松上衣,方便暴露胸部进行检查。女士应避免穿连衣裙或连体裤,以免穿脱不便或身体过度暴露。
3.携带既往资料:携带以往的超声心动图报告、心电图、冠脉造影和冠脉CTA报告等,便于医生对比病情变化,更全面地了解心脏状况。
4.告知病情变化:若近期身体状况有改善或加重,或有特殊不适(如胸痛、呼吸困难等),需及时告知检查医生,以便医生在检查过程中重点关注相关区域。
5.药物调整:某些药物(如硝酸甘油)可能影响检查结果,需遵医嘱提前停用或调整用药方案。
6.儿童特殊准备:无法配合的儿童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镇静剂,确保检查顺利进行。
检查中配合
1.体位调整:根据检查需要,患者需取左侧卧位(30-45度)或仰卧位,左臂上举放置于头侧,膝关节微屈以提高稳定性,有助于增加心脏显像清晰度。
2.保持静止:检查过程中避免说话、移动身体或使用手机,以免干扰超声信号,影响图像质量。
3.配合呼吸指令:在特定切面图像采集时,需按医生要求屏气或保持平静呼吸,以获得更清晰的心脏图像。
4.观察屏幕:患者可观察屏幕上的心脏图像,了解自身心脏情况,如有异常或疑问,可及时向医生询问。
检查后注意事项
1.正常活动:检查后一般可立即恢复日常活动,无需特殊限制,但需注意避免剧烈运动,以防身体不适。
2.报告解读:超声报告需由专业医生解读,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判断病情。患者应认真听取医生的意见和建议,并妥善保管检查结果报告。
3.定期复查:根据医生建议定期复查,动态监测心脏结构和功能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症状观察:若检查后出现心慌、胸闷等不适,需及时告知医生,以便进行进一步评估和处理。
总结
超声心动图通过全面评估心脏结构、功能及血流动力学异常,为冠心病患者提供从诊断到治疗监测的全程管理依据。其无创、便捷、可重复的特点,使其成为入院检查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有助于医生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并改善患者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