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在医院诊疗体系中,放射科是连接诊断与治疗的关键环节,承担着为疾病诊断提供影像依据的重要职责。但对多数患者而言,放射科充满未知与不安 —— 冰冷的仪器、陌生的术语、对辐射的担忧、对结果的忐忑,都易引发焦虑、恐惧甚至抵触情绪。我们该如何缓解这种情绪呢?
初入科室:用主动沟通化解“陌生焦虑”
患者刚到放射科,环境陌生感会加剧紧张。此时护理人员的主动迎接与引导,是缓解焦虑的第一步。我们会提前在候诊区等候,患者进门后微笑上前:“您好,请问是来做[CT/DR/MRI]检查的吗?我是护理员小李,接下来帮您协调检查,有问题随时说。” 简单的话语能让患者感受到关注,从而快速建立信任。
候诊时,患者常问“检查疼吗?”“要脱衣服吗?”“辐射影响健康吗?”面对疑问,我们从不敷衍,会换位思考拆解问题。比如对担心辐射的备孕女性或老人,结合检查类型解释:“您做的胸部DR检查,辐射剂量极低,相当于坐飞机2小时的宇宙辐射量,检查时会用铅衣遮挡甲状腺、腹部等敏感部位,绝对安全。”对需特殊准备的检查,如增强CT需注射造影剂,提前告知:“检查前要扎针注射造影剂,会有轻微胀痛,类似输液,造影剂能帮助医生看清体内情况,检查结束后多喝水就能将其代谢掉,对身体没有影响。”用通俗语言替代专业术语,用细节消除恐惧,让患者真正放心。
检查前:用 “个性化安抚”帮患者放松
不同患者的紧张表现与需求不同,需“个性化安抚”。面对儿童患者,他们常因怕仪器哭闹拒检。我们会拿出小玩具或贴纸,蹲下来平视交流:“小朋友,这只小熊可爱吗?咱们和它玩‘闯关游戏’吧!躺在‘小床’上像坐飞机,保持不动3分钟,闯关成功就能把小熊带回家。”同时让家长在检查室门口陪伴,用眼神鼓励,多数孩子能顺利配合。老年患者的紧张多源于行动不便与操作不熟悉。我们会帮患者整理衣物,搀扶到检查床旁,耐心讲解:“大爷,您先坐床边,我帮您调姿势,一会儿检查床会慢慢动,您保持背部挺直、呼吸均匀就行,不舒服就喊我,我一直陪着您。”对听力不好的老人,提高音量但不刻意大声,配合手势确保其理解;对关节僵硬、难以长时间保持姿势的患者,我们会提前准备靠垫、软枕,将其调整到舒适且符合检查要求的体位,让患者感受到细致的照顾。
检查中:用“实时互动”减少“等待焦虑”
检查时,患者独自躺在检查床上,面对密闭空间与运转的仪器,容易产生“失控感”,从而加剧焦虑。持续的实时互动至关重要。比如做MRI检查,仪器噪音大,我们会提前给患者戴耳塞,再通过对讲机沟通:“您好,现在开始扫描头部,仪器会有声音,别害怕,保持头部不动,目前已扫描1/3,还有5分钟结束。”定期告知进度,让患者清楚“还需多久”,减少未知等待的不安。若患者出现不适,如注射造影剂后恶心、头晕,或因长时间保持姿势肌肉酸痛,我们会立即暂停检查,上前安抚:“您别慌,慢慢深呼吸,我帮您调姿势,要不要喝口水缓一缓?”同时快速判断原因 —— 若为造影剂的轻微反应,则告知:“这是正常现象,休息一会儿就会缓解”;若为姿势不适,重新调整体位,确保舒适后再继续。我们始终记得,检查的“速度”远不如患者的“安全与舒适”重要,让患者感受到关注,才能更好地配合检查。
检查后:用“细致叮嘱”延续安心
检查结束不代表护理终止,细致的后续沟通与叮嘱,能延续患者的安心感。患者离开检查床后,我们会主动告知取报告时间与地点:“您的检查完成了,报告明天上午10点后可在一楼自助机打印,不方便的话,家属带您的就诊卡也能帮忙打印。”同时根据检查类型提醒注意事项:“做过增强CT的患者,今天请多喝2000毫升左右的温水,以帮助造影剂排出;做过腹部检查的患者,回去后可以正常饮食,但请避免食用过于油腻的食物,以免引起肠胃不适。”对初步判断结果可能不理想的患者,我们会格外注意沟通方式,避免说“情况不好”“可能有问题”这类引发恐慌的话。而是先安抚:“您先别着急,影像结果还需医生进一步分析,我们已把您的情况优先反馈给诊断医生,明天出报告后,建议您第一时间找主治医生解读,如果需要协助,可以随时给科室打电话,我们会尽力协调。”让患者了解后续流程,又不加重心理负担,是我们沟通中坚守的原则。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