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9阑尾炎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腹痛、恶心、呕吐是阑尾炎主要症状,一旦确诊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切除阑尾。那么,阑尾必须“切掉”才能恢复健康吗?保守治疗不可行?究竟要不要切除阑尾,成为困扰患者的一大问题。所以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了解阑尾炎,看看得了阑尾炎,究竟要不要切除。
阑尾是什么?它真的没用吗?
盲肠末端的一节细长管状结构,就是阑尾,直径大概0.5—1cm,长度最长有10cm,位于右下腹偏向盆腔的位置,少数特殊人群的阑尾在肝脏下方,所以阑尾炎发生后人的痛感来源也有差异。人们对阑尾的认知长久以来都局限于“退化器官”、“无用器官”,是残留的人类“尾巴”,并没有实际作用的错误观点。但随着临床医学研究的深入发现,阑尾炎也承担保护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一方面阑尾内部丰富的淋巴组织能参与免疫调节反应,尤其是人体尚未发育完全的儿童时代,阑尾炎能帮助建立肠道菌群平衡。另一方面,阑尾能起到“备份”作用,当肠道感染后阑尾自动向肠道输送有益菌群,加快肠道重建微生态环境,避免腹泻、恶心等不良症状的发生。尽管阑尾有一定作用,但不可否认切除阑尾不会影响人体正常的功能,它是可以被替代的。
阑尾炎是怎么发生的?
阑尾管腔阻塞是导致阑尾炎发生的主要病理机制,粪石阻塞、淋巴组织增生、寄生虫或异物是导致阑尾管腔阻塞的主要原因:粪便残渣长期沉积堵塞阑尾开口,久而久之形成坚硬粪石;病毒感染会导致阑尾淋巴组织肿胀,组织增生后堵塞管腔;蛔虫、果核等异物在特殊情况下进入阑尾,卡在管腔内,也会导致阑尾炎。阑尾炎发生后,患者早期可能会感觉上腹/脐周隐隐作痛,数小时后疼痛可能会转移到右下腹,且伴随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医生检查时患者麦氏点有明显的压痛感,松开后疼痛加剧。出现上述阑尾炎症状后,应当及时检查与治疗,避免病情恶化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阑尾炎必须手术切除吗?
阑尾炎并非只有手术一条路,要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进行手术,临床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必须进行手术切除的情况:急性阑尾炎。化脓、坏疽、穿孔是急性阑尾炎的几种常见类型,一旦确诊为急性阑尾炎应当及时进行手术切除,切除阑尾后能避免感染扩散到腹腔。而且手术经过多年演变,逐渐形成创伤小、出血少的腹腔镜手术,手术后2d左右就能下床活动,一周基本就能出院,且术后并发症少,患者基本不会再复发,手术安全性高。尽管腹腔镜手术的优势突出,但面临阑尾穿孔、广泛粘连等复杂情况,还是传统开腹手术的适用性较高。手术后患者仍需严格遵医嘱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如早睡早起、饮食清淡、禁食高油高盐、辛辣刺激食物等,避免术后黏连性肠梗阻的发生。
(2)哪些情况可以不用手术?不是所有的阑尾炎都需要进行手术,未化脓、未穿孔的单纯性阑尾炎,可以采用静脉输注抗生素的方式进行保守治疗,治疗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只要血象不高、症状轻微就可以尝试药物控制,当患者病情恶化再考虑手术治疗。保守治疗期间患者具有较高的自主性,但保守治疗如果没有效果,易导致病情进展为穿孔性、坏疽性阑尾炎,延误患者病情。
阑尾切除对身体有影响吗?
多数人经过阑尾切除术后,身体不会有过多影响,少数人肠道可能短时间内出现不良反应,但基本能够自行恢复。个别人在阑尾切除术后会出现轻微的免疫力变化,若不注意防护可能会发生感染,但上述情况发生率极低。总体来说阑尾切除术后患者身体不会有太多不良反应,整体益处远大于潜在风险,患者也无需担心阑尾炎复发。尽管切除阑尾不会影响身体健康,但没事谁会乐意“挨一刀”,所以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尽量防范阑尾炎,例如高纤维饮食减少便秘、饭后不剧烈运动、发现肠炎及时治疗,将阑尾炎发生风险降到最低。
阑尾炎应该早诊断、早干预,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并非只有手术一种选择!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