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施玲玲  单位:汉寿县妇幼保健院  发布时间:2025-06-17
1103

痛经是许多女性每月的“必修课”,轻则腰酸腹胀,重则痛到卧床不起。中医认为,痛经并非单一问题,而是身体内部失衡的信号。通过辨证分型,中医将痛经分为“寒痛”“气滞痛”等多种类型,并针对不同类型采取个性化调理方案。

辨寒痛:冷痛拒按,得热缓解

“寒痛”是中医痛经类型中最常见的一种,多因寒邪侵袭胞宫所致。寒邪的特点是“凝滞”,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形成瘀血,从而引发疼痛。

1.疼痛特点

寒痛型痛经的疼痛以冷痛为主,患者常感觉小腹部位冷飕飕的,疼痛拒按,即按压时疼痛会加剧。但热敷或保暖后,疼痛会明显缓解。经血方面,通常经血量较少,颜色暗红或发黑,并伴有血块。

2.伴随症状

除了疼痛和经血异常外,寒痛型痛经患者还常伴有畏寒肢冷的症状,尤其是手脚冰凉。部分患者在经期还会出现腹泻、呕吐清水等表现,这些都是寒邪侵袭胞宫的典型症状。

3.舌象与脉象

从舌象上看,寒痛型痛经患者的舌质通常较淡,舌苔白腻或薄白,舌边可能有瘀点。脉象方面,则表现为脉沉紧,这是寒邪内侵、气血运行受阻的征兆。

4.生活诱因

寒痛型痛经的发生往往与外感寒邪、饮食生冷或体质因素有关。比如,经期淋雨、涉水,或穿衣单薄导致寒邪入侵;经期食用冷饮、冰镇水果等,损伤阳气;素体阳虚,或长期居住在寒冷潮湿的环境中,都可能引发寒痛型痛经。

5.调理方法

针对寒痛型痛经,调理的关键在于温经散寒。食疗方面,可以多喝生姜红糖水、艾叶煮鸡蛋或当归生姜羊肉汤等温经散寒的汤品。泡脚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用艾叶、花椒、生姜煮水泡脚,每次15-20分钟,能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此外,艾灸疗法也能有效缓解寒痛型痛经,可以选择关元、气海、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位进行艾灸,每个穴位艾灸10-15分钟,以局部温热为宜。

在日常生活中,寒痛型痛经患者还需注意保暖,尤其是腹部和腰部,避免穿露脐装。经期要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多喝温水,以养护阳气。

辨气滞痛:胀痛拒按,情绪波动

“气滞痛”是另一种常见的痛经类型,多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所致。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若长期情绪压抑、焦虑或愤怒,会导致肝气郁结,气机阻滞,进而引发疼痛。

1.疼痛特点

气滞痛型痛经的疼痛以胀痛为主,患者常感觉小腹部位胀痛或刺痛,疼痛拒按,且疼痛位置不固定。经血方面,同样经血量较少,但颜色紫暗,并伴有血块。不过,与寒痛型痛经不同的是,气滞痛型痛经患者在血块排出后,疼痛会明显减轻。

2.伴随症状

气滞痛型痛经患者还常伴有乳房胀痛、胸闷、情绪烦躁或抑郁等症状。这些症状在经期前后往往会加重,与情绪波动密切相关。

3.舌象与脉象

从舌象上看,气滞痛型痛经患者的舌质通常紫暗,或有瘀点,舌苔薄白或薄黄。脉象方面,则表现为脉弦涩,这是气机阻滞、血行不畅的征兆。

4.生活诱因

气滞痛型痛经的发生往往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或作息不规律有关。比如,长期工作压力大、情绪压抑,或经期前后情绪波动明显;过食辛辣、油腻食物,导致肝胃不和;熬夜、劳累过度,耗伤肝血等,都可能引发气滞痛型痛经。

5.调理方法

针对气滞痛型痛经,调理的关键在于疏肝理气。食疗方面,可以多喝玫瑰花茶、陈皮山楂茶或佛手柑炖瘦肉等疏肝理气的饮品或汤品。按摩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比如按摩太冲穴(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每次按压3-5分钟,以酸胀为宜,能有效缓解气滞疼痛。

在中药调理方面,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方剂对气滞痛型痛经有较好的疗效,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综合调理建议

无论是寒痛还是气滞痛,痛经的调理都需要从整体出发,结合饮食、作息、情绪等多方面进行。在饮食方面,要避免生冷、辛辣、油腻食物,多吃温性食物,如红枣、桂圆、核桃等。经期前后可适量饮用红糖姜茶,有助于温经散寒。在作息方面,要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经期避免剧烈运动,但可进行轻柔的伸展运动。在情绪管理方面,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焦虑或抑郁。可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方式缓解压力。

痛经虽是小病,但若长期忽视,可能引发其他健康问题。因此,女性朋友们要重视痛经的调理和预防。若痛经持续加重,或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如月经量过多、经期延长等),建议及时就医,排除器质性疾病。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