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糖尿病就像身体里一个难缠的 “小怪兽”,一旦被它盯上,血糖就容易失去控制,引发各种健康问题。但别害怕,只要掌握血糖控制的 “黄金法则”,就能和这个 “小怪兽” 和平共处,过上健康生活。接下来,就为大家详细介绍这些实用又好记的控糖法则。
一、科学饮食:控糖的 “基石”饮食在血糖控制中起着关键作用,堪称控糖的 “基石”。首先要严格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米饭、面条、馒头这些主食是碳水化合物的主要来源,不能吃得过多。建议每餐主食量控制在自己拳头大小,同时可以用粗粮代替部分精米白面,比如燕麦、糙米、全麦面包等。这些粗粮富含膳食纤维,消化吸收相对缓慢,不会让血糖快速升高,就像给血糖上升的速度踩了一脚 “刹车”。
二、规律运动:天然的 “降糖药”运动是天然的 “降糖药”,能帮助身体更好地利用血糖。每周至少进行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游泳等。运动时,保持微微出汗、呼吸加快但还能正常交流的状态为宜。运动时间可以分散开来,比如每天进行 30 分钟左右的运动。
除了有氧运动,力量训练也必不可少。像举哑铃、做俯卧撑、平板支撑等,能增加肌肉量。肌肉就像是身体里的 “血糖仓库”,肌肉越多,能储存的血糖就越多,从而帮助降低血糖。运动要长期坚持,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养成规律运动的习惯,控糖效果才会更好。不过,运动前一定要做好热身,运动后进行拉伸,避免受伤。如果血糖过高或过低,或者身体不舒服,就暂时不要运动,等身体状况稳定后再开始。
三、规范用药:控糖的 “得力助手”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药物治疗是控糖的 “得力助手”。无论是口服降糖药还是注射胰岛素,都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使用,不能擅自增减药量或停药。每种药物都有它的作用机制和服用方法,比如有些降糖药需要饭前吃,有些要饭后吃,一定要牢记。
使用胰岛素的患者,要注意胰岛素的储存和注射方法。未开封的胰岛素要放在冰箱冷藏保存,开封后可在常温下保存 4 周左右。注射时,要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如腹部、大腿外侧、上臂外侧等,每次注射要更换部位,避免同一部位反复注射导致皮肤硬结。如果在用药过程中出现头晕、心慌、出汗等不适症状,可能是低血糖反应,要立即吃一些含糖的食物,如糖果、饼干,并及时联系医生。
四、日常监测:控糖的 “眼睛”日常血糖监测就像控糖的 “眼睛”,能让我们及时了解血糖变化。家里最好备一台血糖仪,定期测量空腹血糖、餐后 2 小时血糖。空腹血糖一般建议在早上起床后、吃饭前测量;餐后 2 小时血糖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时,2 小时后测量。不同类型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有所不同,一般来说,空腹血糖控制在 4.4 - 7.0mmol/L,非空腹血糖控制在<10.0mmol/L。
除了血糖,还要定期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它能反映过去 2 - 3 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每 3 个月检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能帮助医生评估血糖控制的总体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把每次的检测结果记录下来,形成自己的血糖档案,这对了解病情和治疗非常有帮助。
五、情绪管理:控糖的 “隐形力量”情绪对血糖的影响常常被忽视,但它却是控糖的 “隐形力量”。长期的焦虑、紧张、压力过大,会促使身体分泌一些升高血糖的激素,导致血糖波动。要学会调节情绪,培养兴趣爱好,比如听音乐、下棋、绘画等,让自己放松下来。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多和家人朋友倾诉,或者通过运动、冥想等方式释放压力。
掌握这些血糖控制的 “黄金法则”,并持之以恒地执行,就能有效控制血糖,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当然,每个人的病情和身体状况不同,如果在控糖过程中有任何疑问,一定要及时咨询医生。坚持科学控糖,相信大家都能更好地管理糖尿病,享受健康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