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饮食习惯变化,高血压正悄悄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据数据显示,中国每3位成年人中就有1人患有高血压,且患病年轻化趋势明显。可怕的是,它往往“无声无息”,却可能在某天以中风、心梗的方式突然袭来。
一、什么是高血压?
高血压,简单说,就是动脉血压持续高于正常范围。
国家指南定义为:在未服药的状态下,非同日测量三次,收缩压(高压)≥140mmHg 和/或 舒张压(低压)≥90mmHg,即可诊断为高血压。
血压升高意味着血液对血管壁造成更大冲击力,时间一长,会让血管变窄、变硬,甚至破裂,带来一连串严重健康问题。
二、高血压有哪些类型?
1.原发性高血压
占90%以上,无明确病因,多与遗传、饮食、精神压力、运动不足等因素有关。
2.继发性高血压
由其他疾病引起,如肾动脉狭窄、内分泌疾病、药物(如避孕药、激素类)等,治疗应以原发病为主。
3.白大衣高血压
医院测量血压高,但在家正常,受情绪影响较大。
4.妊娠高血压
怀孕中后期出现的血压升高,可能导致先兆子痫,需特别注意。
三、高血压有哪些表现?
高血压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因为很多人无明显症状,直到出现并发症才察觉。
部分人可能会有以下表现:
• 清晨头痛、头晕、后脑发紧;
• 乏力、心悸、胸闷;
• 视力模糊、耳鸣、注意力下降;
• 失眠、烦躁、记忆力减退。
提示:是否有症状并不能代表血压是否正常,唯一可靠的是——定期监测血压!
四、高血压的成因有哪些?
高血压的发生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常见的包括:
• 高盐饮食:每日摄盐量超过6克;
• 超重肥胖:特别是腹部脂肪堆积;
• 缺乏运动:久坐生活方式;
• 吸烟饮酒:酒精和尼古丁损害血管;
• 长期精神紧张:压力过大易致血压波动;
• 遗传因素:父母患病者更易患高血压;
• 年龄增长:中老年人风险明显上升。
五、高血压的危害有多大?
长期高血压不控制,等于在血管里“埋炸弹”。
受损器官
并发症
大脑
脑出血、脑梗塞、中风、血管性痴呆
心脏
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
肾脏
肾功能下降,最终可能发展为尿毒症
眼睛
视网膜病变、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全身血管
动脉粥样硬化、主动脉瘤、外周动脉疾病
一句话总结:高血压不是“小病”,是威胁生命的慢性病!
六、如何正确测量血压?
自己在家监测血压是高血压患者和高危人群的“必修课”。
测量注意事项:
• 使用正规电子血压计,建议使用上臂式;
• 测量前静坐5分钟,排空膀胱;
• 坐姿正确,手臂与心脏平齐,放松;
• 早晚各测一次,每次测2-3遍取平均值;
• 记录在册,供医生判断用药和疗效。
七、高血压需要终身吃药吗?
很多人担心吃药会上瘾,或一停药就反弹,因此迟迟不愿长期用药。
正确认知:
• 高血压本身就是慢性终身性疾病,药物不是治愈,而是控制;
• 停药会让血压反弹,甚至出现中风、心梗等急症;
• 一旦确诊高血压,大多数患者都需长期或终身服药;
• 个别血压轻度升高者通过生活方式改善可能暂不服药,但需严密观察。
八、生活方式干预能不能代替吃药?
对于尚未达到高血压诊断标准的人群,或已服药但希望更好控制血压的人群,健康生活方式是基础。
六大非药物干预措施:
1.减盐限油:每日盐摄入不超5克;
2.减重:BMI控制在24以下,尤其避免腹型肥胖;
3.规律运动:如快走、太极、骑车等,建议每周150分钟;
4.戒烟限酒:烟草和酒精都会升高血压;
5.减压放松:学会调节情绪、缓解压力;
6.良好作息:早睡早起,保证7-8小时睡眠。
九、高血压患者日常注意事项
• 遵医嘱用药,不要擅自停药或更换;
• 定期体检,包括血压、血脂、血糖、肾功能等;
• 避免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
• 出差旅行时记得随身携带药物;
• 关注天气变化,气温骤变易诱发血压波动;
• 与家人沟通病情,及时求助医疗支持。
十、与高血压和平共处
高血压无法完全治愈,但它是可以有效控制的,从而保证患者的寿命和生活质量。关键是:
• 早发现:定期测血压;
• 早干预:合理生活、及时用药。
• 长期坚持:规律监测、科学管理。
愿你从今天开始,关注血压、呵护心脑、健康生活。毕竟,稳住血压,就是稳住生命的底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