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吃鸡蛋会升高胆固醇,得少吃!”“体检发现胆固醇高,所有油腻食物都不能碰!”在健康话题里,胆固醇似乎总被贴上“有害”标签,成为人们避之不及的“健康杀手”。但事实上,胆固醇并非“一刀切”的坏东西——它分为“好胆固醇”和“坏胆固醇”,二者对身体的作用截然不同,盲目排斥所有含胆固醇食物,反而可能影响健康。今天就带大家走出胆固醇的认知误区,学会科学“补好赶坏”,守护血管健康。
一、先辟谣:关于胆固醇的3个常见误解
误解1:胆固醇都是“坏的”,越低越好
人体离不开胆固醇:它是细胞膜的重要成分,能合成维生素D、性激素,还能参与胆汁酸合成以消化脂肪,胆固醇过低可能导致免疫力下降、激素紊乱,甚至增加抑郁、贫血风险,维持合理范围才关键。
误解2:吃高胆固醇食物,血液胆固醇就高
人体肝脏自身合成70%-80%的胆固醇,食物来源仅占20%-30%,且身体有“自我调节”:摄入多则肝脏合成少,反之则多,健康人群每天吃≤300毫克胆固醇(约1个半蛋黄),不会显著升高血胆固醇,无需过度忌口。
误解3:只有胖子才会胆固醇异常
胆固醇异常与体重无绝对关联,长期熬夜、压力大、缺运动的瘦子,可能因代谢紊乱致“坏胆固醇”升高;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即便饮食健康,也可能早发胆固醇异常,需医学干预。
二、搞清楚:好、坏胆固醇是什么?
胆固醇需通过“脂蛋白”运输,不同脂蛋白决定其“好”“坏”:
1.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被称为“血管清道夫”,能收集身体多余胆固醇回肝脏代谢,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男性理想值≥1.04mmol/L,女性≥1.29mmol/L,低于0.91mmol/L会增心血管病风险。
2.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被称为“血管破坏者”,过量会沉积在血管壁形成斑块,致血管狭窄,引发冠心病、脑中风等。健康人群建议<3.4mmol/L,有高血压、糖尿病者<2.6mmol/L,冠心病患者需<1.8mmol/L。
简言之:好胆固醇护血管,坏胆固醇伤血管,管理核心是“提升好的,降低坏的”。
三、怎么补:3招提升好胆固醇
好胆固醇低多与生活方式相关,3个方法可有效改善:
1.“有氧+力量”运动结合
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快走、游泳等),搭配2-3次力量训练(举哑铃、平板支撑),能促进代谢、增加好胆固醇合成。坚持3个月,好胆固醇可升5%-10%。
2.饮食:吃对脂肪,少精制糖
多吃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橄榄油、牛油果、坚果、深海鱼),助力好胆固醇合成;少吃蛋糕、奶茶等含反式脂肪和精制糖的食物,它们会降低好胆固醇、升高坏胆固醇。
3.戒烟限酒
吸烟损伤血管内皮,降低好胆固醇“清除能力”,戒烟3个月即可见回升;过量饮酒影响肝脏代谢,致好胆固醇下降,男性每日酒精≤25克(约1瓶啤酒),女性≤15克(约半瓶)。
四、怎么赶:4关键降低坏胆固醇
降低坏胆固醇需多管齐下:
1.控饱和脂肪,少吃“双高”食物
高饱和脂肪会显著升坏胆固醇,需少吃红肉(每周≤500克)及动物内脏、蟹黄等“高胆固醇+高饱和脂肪”食物,每月偶尔吃1次即可。
2.多吃膳食纤维
每天摄入≥30克膳食纤维(燕麦、糙米、豆类、蔬菜、水果),能吸附胆固醇减少吸收,其中燕麦的β-葡聚糖降坏胆固醇效果突出。
3.控体重,防腹型肥胖
腹型肥胖易致代谢紊乱,升坏胆固醇。需将BMI控制在18.5-23.9,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85厘米。
4.必要时遵医嘱用药
生活方式调整3-6个月后坏胆固醇仍不达标,尤其是有基础病者,需在医生指导下用他汀类药物,规范用药安全性高,心血管保护作用远大于副作用风险,别盲目排斥。
五、最后提醒:定期监测,长期管理
20-40岁人群每5年查1次血脂,40岁以上男性、绝经后女性每年查1次,高危人群(有心血管病家族史、高血压等)每3-6个月查1次。
胆固醇并非“洪水猛兽”,而是身体的“必要营养素”。只要走出认知误区,学会“补好赶坏”,通过合理饮食、规律运动、健康习惯,必要时配合药物治疗,就能让胆固醇维持在合理范围,守护血管健康,远离心血管疾病风险。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