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5疫苗,作为守护人类健康的重要防线,从诞生至今,帮助人类攻克了众多传染性疾病,显著降低了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然而,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疫苗安全问题也愈发受到关注,“我国疫苗安全吗?” 成为不少人心中的疑问。事实上,我国对疫苗的监管贯穿从生产到接种的全链条,通过严格的 5 道 “把关流程”,为公众的疫苗接种安全筑起了坚实的屏障。第一道关:疫苗生产,严苛标准贯穿全程疫苗的生产过程如同在 “无菌实验室” 中进行精密操作,每一个环节都有着近乎苛刻的标准。在生产前,疫苗生产企业需要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药品生产许可证》和相应疫苗的生产批准文号,这相当于给企业划定了严格的 “准入门槛”,只有具备完善的生产条件、专业的技术人员和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才能获得生产资格。
进入生产阶段,从原材料采购开始就有着严格把控。无论是病毒株、细菌株等活性成分,还是佐剂、防腐剂等辅料,都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企业需对每一批原材料进行严格检验,不合格的原材料坚决不能投入生产。在疫苗制备过程中,生产车间需达到 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的洁净级别,空气中的微粒、微生物数量都有严格限制,工作人员需穿戴专用的无菌服装,经过多重消毒程序才能进入生产区域,确保疫苗在制备过程中不受到外界污染。
疫苗生产完成后,并非直接进入市场,还需经过企业内部的严格自检。企业会对每一批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等指标进行全面检测,只有所有指标都合格的疫苗,才能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申请批签发。
第二道关:批签发,每一批疫苗的 “安全通行证”批签发制度是我国疫苗上市前的重要 “把关口”,相当于给每一批疫苗发放 “安全通行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规定,每一批疫苗在上市前,都必须经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指定的批签发机构进行审核和检验。
批签发机构首先会对企业提交的疫苗生产记录、检验报告等资料进行严格审核,确认生产过程符合规范要求。随后,会按照规定的比例抽取样品进行实验室检验,检验项目包括安全性指标(如热原、无菌等)、有效性指标(如抗原含量、效价等)以及稳定性指标等。只有经过资料审核和样品检验,均符合国家标准的疫苗,才能获得批签发证明,允许上市销售;对于不符合标准的疫苗,批签发机构将不予签发,企业需按照规定进行销毁或处理,严禁流入市场。
这种批签发制度,实现了对每一批疫苗的全覆盖监管,确保了上市疫苗的质量安全。据统计,我国疫苗批签发合格率长期保持在较高水平,充分体现了这一制度的有效性。
第三道关:储存运输,全程冷链保障 “活性”疫苗是一种特殊的生物制品,对温度有着严格的要求,大多数疫苗需要在 2 - 8℃的冷链环境下储存和运输,一旦温度超出规定范围,疫苗的活性就可能受到影响,导致其保护效果降低甚至失效,严重时还可能产生不良反应。因此,疫苗的储存运输环节,也是保障疫苗安全的关键一环。
为了确保疫苗在储存运输过程中的温度稳定,我国建立了完善的疫苗冷链管理制度。在储存方面,疾控机构和接种单位配备了专用的冷藏冰箱、冷冻冰箱等冷链设备,并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校准,确保设备运行正常,温度符合要求。同时,工作人员会对疫苗的储存温度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一旦发现温度异常,会立即采取措施,对疫苗进行评估和处理。
在运输环节,疫苗运输企业需具备相应的冷链运输资质,配备符合要求的冷藏车或冷藏箱,并使用温度监测设备对运输过程中的温度进行全程跟踪记录。运输过程中,工作人员会密切关注温度变化,确保疫苗始终处于规定的冷链环境中。此外,我国还建立了疫苗追溯系统,通过扫描疫苗包装上的追溯码,能够实时查询疫苗的储存运输温度记录,实现了对疫苗冷链环节的全程可追溯、可监管。
第四道关:接种前核查,精准核对 “零差错”疫苗到达接种单位后,在为受种者接种前,接种工作人员还会进行严格的核查,这是保障疫苗接种安全的 “最后一道防线” 之一,目的是确保为受种者接种的是合格、适宜的疫苗。
接种工作人员首先会核对疫苗的基本信息,包括疫苗名称、生产企业、批号、有效期、批签发证明等,确认疫苗来源合法、在有效期内且符合质量要求。同时,会检查疫苗的外观质量,如疫苗包装是否完好、有无破损、泄漏,疫苗液体是否澄清、有无异物、变色等情况,若发现疫苗外观异常,将立即停止使用。
此外,接种工作人员还会详细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过敏史、既往接种史等信息,评估受种者是否存在接种禁忌。对于存在接种禁忌的受种者,会明确告知其不能接种的原因,并建议采取其他预防措施;对于符合接种条件的受种者,会向其详细介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等,在受种者或其监护人知情同意后,才会进行接种操作。
第五道关:接种后监测,及时处置 “保安全”疫苗接种后,并非意味着疫苗安全监管的结束,接种后的不良反应监测同样重要。由于个体差异,少数受种者在接种疫苗后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局部红肿、疼痛、发热、乏力等,大多数不良反应为轻微的、一过性的,无需特殊处理即可自行缓解,但也有极少数可能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为了及时发现、报告和处置疫苗接种后的不良反应,我国建立了完善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监测系统。接种单位会告知受种者或其监护人接种后观察 30 分钟的重要性,在观察期间,若出现不良反应,可及时得到处理。同时,受种者或其监护人在接种后若发现任何不适,也可及时向接种单位、当地疾控机构或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报告。
接到报告后,相关机构会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调查、诊断和处理。对于一般的不良反应,会给予相应的指导和治疗;对于严重的不良反应,会立即启动应急处置机制,组织专家进行会诊,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并对事件进行全面调查,分析原因,评估风险。同时,我国还会定期对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及时发现疫苗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并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如调整疫苗使用策略、开展进一步的安全性评估等,确保公众的接种安全。
从疫苗的生产到接种,我国通过上述 5 道严格的 “把关流程”,构建起了全方位、全链条的疫苗安全监管体系。这些流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对公众健康的高度负责。因此,公众可以放心,我国的疫苗在严格的监管下,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是有充分保障的。在符合接种条件的情况下,积极接种疫苗,不仅是保护自己健康的有效手段,也是为构建全民免疫屏障、维护公共卫生安全贡献力量。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