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艳萍  单位:邹平市中心医院  发布时间:2025-10-24
443

       作为一名手术室护士,我几乎每天都会听到患者或家属这样问我:“护士,全麻会不会伤脑子?会不会变傻啊?”尤其是为老人和孩子签字时,这份担忧尤为明显。今天,我就从专业角度,结合临床所见,为大家彻底解开这个心结。

术后“变傻”是怎么回事

首先,大家放心,现代的麻醉技术不会导致永久性的、明显的智力下降或“变傻”。我们真正要讨论的是一种医学上称为“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情况,也就是患者通常说的“术后脑子有点转不动”。

大脑突然急性卡壳:说话时东一句西一句、注意力不集中、反应变慢等现象。这通常是暂时的、可恢复的。就像电脑重启后需要一点时间加载程序,大脑在经历麻醉和手术后,也需要一个恢复期。

说胡话、脑子糊涂:表现为突然不认识家人、不知道自己在哪、也不知道是白天还是晚上等,这通常是急性、短暂的,家属也容易混淆为“变傻”。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

麻醉药物的暂时影响

麻醉药的作用就像是让您进行一次由我们医生全程控制的、非常安全的深度睡眠,您不会有任何手术记忆,有机器帮您呼吸,手术做完后,通过调整药物帮您慢慢醒来。药物代谢需要时间,醒来后可能会有像酒醒后“断片儿”一样的感觉,是短暂的。

手术本身的应激反应

我们的身体是一个非常精密的系统,有自己的一套报警和防御机制。做手术,就像家里突然要进行一次大规模、高标准的装修,身体自动启动一套应急预案。手术越大,时间越长,这种影响可能越明显。

患者自身因素

年龄:老年人大脑储备功能下降,神经元更脆弱,因此是“术后脑子有点转不动”的高风险人群。

基础疾病: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患者,血管条件可能不佳,会影响大脑供血供氧。

教育水平与认知储备:平时勤于用脑的人,认知储备更充足,恢复更快。

心理因素:术前的焦虑、紧张和术后的疼痛、睡眠不佳,都会显著影响认知功能。

其他因素:术中生理指标波动,如血压、血氧的剧烈波动;术后环境,比如陌生的ICU环境、睡眠剥夺等。

高风险人群有哪些

老年人(尤其是65岁以上)、大手术(如心脏手术、骨科手术)、本身有认知障碍倾向的患者风险相对较高。即使对于高风险人群,绝大多数也是暂时的,并且有预防和应对措施。

患者和家属能做什么

术前

充分沟通:与麻醉医生坦诚交流,告知全部病史和用药情况。

管理慢病:将血压、血糖控制在稳定水平。

营养支持:我们的身体就像是一座每天都在建设和维修的房子。鱼肉、鸡蛋、牛奶、瘦肉、豆制品就像是砖块和钢筋,是长肉和修复身体的食物;米饭、馒头、杂粮等就像能源和燃料,是给我们提供力气的食物;蔬菜、水果则像维修工和润滑剂,帮助身体顺畅工作、不生小病。您在每次吃饭前,看一眼自己的饭碗和盘子,心里把它分成四份:1/4留给“砖块”,1/2留给“维修工”,1/4留给“燃料”,旁边再配一杯“高级润滑剂”。只要您的餐盘大致符合这个样子,您这一顿的营养就差不了。

术后

尽早活动:在医生允许下,尽早下床活动,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包括大脑。

有效镇痛:不要强忍疼痛,疼痛会严重干扰休息和认知恢复,及时向医护人员反馈。

保证睡眠:创造安静的休息环境。

提供支持:多陪伴、多交流,进行简单的认知训练,如聊聊家常、算算数、回忆过去的事情,提供熟悉物品(如照片、钟表)帮助定向。

耐心与时间:全麻手术后完全清醒的时间因人而异,大多数人需要4~6小时,有些人可能需要12~24小时才能感觉到“完全像自己”。给大脑足够的恢复时间,不要过于焦虑。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