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现代医学诊断中,增强影像检查如 CT 增强扫描、磁共振增强成像等,已成为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手段。通过向体内注射造影剂,能让病变部位在影像中更清晰地呈现,为医生提供关键的诊断依据。然而,造影剂的使用也可能带来一些风险,这时候,护士在检查过程中的安全监测就显得尤为重要。接下来,让我们一起了解护士是如何全方位守护患者安全的。
检查前:细致入微的风险评估与准备工作
1.详细的病史询问。在进行增强影像检查前,护士会与患者进行深入沟通,详细询问既往病史。包括是否有过敏史,特别是对碘剂、海鲜等物质的过敏情况,因为造影剂多含碘,有碘过敏史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相对较高;了解是否患有甲状腺疾病,部分造影剂可能影响甲状腺功能;询问肾脏功能状况,因为造影剂主要通过肾脏代谢,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可能面临造影剂肾病的风险。通过全面了解病史,护士能提前评估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为后续的安全监测提供重要参考。
2.精准的身体状况评估。除了病史询问,护士还会对患者进行身体检查,测量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判断患者当前的身体状态是否适合进行增强影像检查。对于老年患者、儿童以及身体较为虚弱的患者,护士会更加谨慎评估,必要时与医生共同商讨检查方案,确保检查安全可行。同时,护士还会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检查的流程、注意事项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让患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减轻紧张情绪。
3.必要的检查前准备。在检查前,护士会协助患者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如指导患者去除身上的金属物品、电子产品等,避免影响影像检查的结果;告知患者检查前禁食的时间,防止检查过程中发生呕吐、误吸等情况;对于需要留置静脉针的患者,护士会选择合适的血管,熟练、轻柔地进行穿刺操作,确保静脉通路通畅,为造影剂的注射做好准备。
检查中:严密的实时监测与应急处理
1.造影剂注射过程的监测。在注射造影剂时,护士会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采用专用的高压注射器注射造影剂,速度快、剂量大,这就要求护士时刻关注患者是否出现局部疼痛、肿胀等情况,判断是否有造影剂外渗。同时,观察患者的面色、表情、呼吸等,一旦发现患者出现皮疹、瘙痒、头晕、呼吸困难等过敏症状,会立即停止注射,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2.生命体征的持续监测。在整个检查过程中,护士会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使用心电监护仪实时记录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数据。通过对生命体征的动态观察,及时发现患者身体的细微变化,如血压骤降、心率异常增快等,这些都可能是严重不良反应的前兆。护士会根据监测结果迅速判断病情,并及时与医生沟通,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3.紧急情况的快速应对。尽管会做好充分的预防措施,但增强影像检查过程中仍可能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如过敏性休克、喉头水肿等。护士在检查室会随时准备好急救药品和设备,如肾上腺素、地塞米松、气管插管包等。一旦发生紧急情况,护士会迅速启动应急预案,配合医生进行抢救,争分夺秒地挽救患者生命。例如,当患者出现过敏性休克时,护士会立即皮下注射肾上腺素,同时给予吸氧、扩容等治疗,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
检查后:耐心的观察与贴心的指导
1.留观期间的严密观察。检查结束后,患者需要在留观室观察一段时间,一般为30分钟至1小时。在此期间,护士会定时巡视患者,询问患者是否有不适症状,再次检查生命体征是否平稳。因为部分造影剂不良反应可能在检查后一段时间才出现,通过留观和严密观察,能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问题。
2.健康指导与注意事项告知。在患者离开医院前,护士会向患者及家属进行详细的健康指导。告知患者多喝水,以促进造影剂的排泄,减轻肾脏负担;提醒患者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告知患者如果在检查后出现发热、皮疹、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要及时就医。同时,护士还会为患者提供医院的联系电话,方便患者在有疑问或出现异常情况时能够及时咨询。
在增强影像检查过程中,护士就像患者安全的“守护者”,从检查前的风险评估与准备,到检查中的严密监测与应急处理,再到检查后的观察与指导,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护士的专业与责任。正是她们的细致工作,为患者的检查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让增强影像检查能够更好地发挥其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如果你即将进行增强影像检查,了解这些知识后,相信你能更加安心、放心地接受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