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否经常感到胸口灼热、嗓子发酸,甚至在夜里被反酸水呛醒?这不是普通的消化不良,而可能是一种被大众忽视的疾病——胃食管反流病。当人体“胃阀门”功能失调,胃酸逆流而上,身体就会敲响各种警钟。本文将带你了解这个看似小病,实则可能带来多种健康隐患的问题。
“胃阀门”是怎么工作的?
1.胃和食管的结构关系。食管是连接咽喉与胃的肌性管道,长约25厘米,负责输送食物至胃。食管与胃交界处的下食管括约肌(LES)是重要“阀门”,正常时收缩闭合,仅在吞咽时短暂放松,让食物进入胃。胃液虽助消化杀菌,但食管黏膜无法抵御其强酸性,需靠括约肌阻挡胃酸倒流。一旦括约肌功能失调,胃酸逆流至食管,会引发灼痛、炎症甚至溃疡等问题。为预防,应健康饮食,避免过度进食和高脂食物,保持健康体重,减轻腹部压力。
2.下食管括约肌“失灵”的原因。当下食管括约肌松弛或关闭不全时,胃酸易逆流至食管,引发不适。肥胖、妊娠、某些药物(如镇静剂、抗胆碱药、钙通道阻滞剂等)、食管裂孔疝、暴饮暴食、高脂饮食、吸烟、饮酒等均会削弱括约肌功能。调整生活习惯,如控制体重、戒烟限酒、避免刺激性食物,可缓解症状。必要时,可使用促胃肠动力药增强括约肌张力,或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
3.正常胃酸为何会造成问题?胃酸是胃分泌的含盐酸的消化液,主要功能是激活消化酶、杀菌和分解食物。然而,当胃酸逆流至食管时,会腐蚀食管黏膜,导致红肿、糜烂甚至溃疡。长期反流还可能引发巴雷特食管,这是一种癌前病变,会显著增加食管腺癌的风险。出现反流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和内镜下微创手术。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抑酸药物来减少胃酸分泌,从而减轻症状。内镜下微创手术,如射频消融术,可以增强下食管括约肌的功能,减少胃酸反流的发生。这些治疗方法可以有效缓解症状,降低并发症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身体发出的“警钟”:胃食管反流的表现
1.胸口灼热:最典型的症状。烧心是胃食管反流病的典型症状,通常在饭后30分钟至1小时出现,进食辛辣、油腻或过量饮食后更易发作。症状从上腹部或胸骨后开始,向上蔓延至咽喉,平躺、弯腰或夜间加重,严重影响睡眠。为缓解烧心,可避免睡前3小时内进食,特别是辛辣、油腻食物,睡觉时抬高床头15~20厘米。若这些措施无效,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等抑酸药物。
2.反酸、吞咽困难与咳嗽。反酸是胃内容物逆流的直接感受,患者常感喉咙或口腔有酸水上涌,有时还带有食物残渣。这种酸性刺激会灼伤咽部和声带,导致声音沙哑、频繁清嗓甚至慢性咽炎。胃酸还可能刺激气道,诱发咳嗽,尤其在夜间躺下时更明显。长期反流可致食管炎,造成食管壁变窄、结疤,引发吞咽困难或疼痛。针对这些症状,除抑酸治疗外,还可使用黏膜保护剂保护食管黏膜。患者应避免吸烟和饮酒,若吞咽困难严重影响进食,应及时就医,必要时可通过内镜检查评估食管狭窄程度,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3.误诊常见:与心脏病、哮喘混淆。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易与心绞痛、心肌梗死混淆,尤其是胸痛。患者常因胸闷、心悸反复就诊,最终才确诊为胃酸反流。胃酸刺激气道,还会引发持续干咳、咽喉不适,甚至哮喘样喘鸣,易被误诊为呼吸系统疾病。医生面对非典型胸痛或慢性咳嗽时,需警惕胃食管反流的可能性。患者就医时应详细描述症状,包括出现时间、频率、诱因等。医生应综合病史和症状特点,必要时进行胃镜、24小时食管pH监测等辅助检查以明确诊断。确诊后,应积极治疗,缓解症状,减少并发症。
结语
胃食管反流病虽然常被轻视,但它的“警钟”响起时,意味着身体正承受慢性刺激甚至潜在病变的威胁。别忽视那一口酸水、那一阵烧心,它们可能是身体在为你敲响健康的警报。通过合理饮食、调整生活方式,以及必要的药物干预,完全有可能控制病情、缓解不适。保护好这道“胃阀门”,是守住消化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