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文敏  单位:雅安市中医医院  发布时间:2025-07-09
558

在骨科领域,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可能对患者的康复进程产生不利影响。中医护理凭借其独特的理念和方法,在预防血栓方面展现出显著的优势。以下将详细介绍中医护理在骨科预防血栓中的多种应用。

中药内服

中医治疗血栓形成注重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开具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方剂。常用的药材包括桃仁、红花、川芎、当归等,这些药材能够促进血液流通,消散瘀血,从而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经典方剂如桃红四物汤,以其养血活血之力,可显著改善血液黏稠度与流动性,从根本上减少血栓形成的可能性。

中药熏洗与湿敷

中药熏洗与湿敷是通过将具有活血化瘀、温通经络作用的中药(如乳香、没药、伸筋草、透骨草等)熬制成中药汤剂,对患肢进行熏洗或湿敷。温热的药力通过皮肤渗透,扩张血管,加快局部血液循环,有效防止瘀滞形成血栓。例如,在骨折术后恢复期,使用此类中药熏洗可以有效缓解肢体肿胀,显著降低血栓风险。

穴位按摩

穴位按摩是通过选取特定穴位进行按摩,以达到疏通经络、推动气血运行的目的。常用的穴位包括血海、足三里、三阴交、涌泉等。按摩血海穴可活血化瘀;足三里能调节气血、健脾和胃,促进气血生成与运行;三阴交对肝、脾、肾三经气血有调节作用;涌泉穴可引气血下行。每次按摩约10-15分钟,每天2-3次,可有效改善下肢血液循环,尤其适用于长期卧床的骨科患者。

艾灸疗法

艾灸疗法是通过艾灸特定穴位,利用其产生的温热刺激,达到温通经络、散寒除湿、调和气血的效果。常用的穴位包括足三里、气海、关元等。足三里艾灸能健运脾胃,促进气血生化;气海、关元为人体元气汇聚之处,艾灸它们可大补元气,增强气血推动之力,使血脉畅通无阻,有效预防血栓形成。尤其适用于老年骨科患者,阳气不足、气血运行不畅时,艾灸能起到很好的保健预防作用。

耳穴埋豆

耳穴埋豆是中医护理预防血栓的特色方法之一。人体耳部存在着与全身经络脏腑密切相关的穴位反射区。选取皮质下、内分泌、心、肝、脾、肾、下肢等耳穴。皮质下可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改善机体应激状态;内分泌穴有助于调节体内激素水平与代谢功能;心、肝、脾、肾等穴分别对应着调节各脏腑功能,促进气血生成与运行;下肢穴则可重点针对骨科患者下肢血液循环进行调节。通过王不留行籽等进行耳穴贴压,用手指轻轻按压,使耳部产生酸麻胀热等感觉,每次按压3-5分钟,每日按压3-5次。这种刺激可通过经络传导,调节脏腑气血,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血液高凝状态,从而预防血栓形成。例如,对于骨折后长期制动的患者,耳穴埋豆可协同其他护理方法,增强预防血栓效果,且操作简便、无创伤,患者易于接受。

饮食调理

饮食调理是通过合理搭配食物,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建议多食用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食物,如山楂、黑木耳、洋葱等。山楂能消食健胃、行气散瘀;黑木耳可凉血止血、活血化瘀;洋葱能温中通阳、理气宽中、活血化瘀。同时,减少高油、高脂、高糖食物的摄入,避免血液黏稠度增加。例如,将山楂煮水饮用,或在菜肴中搭配黑木耳、洋葱等,有助于保持血液良好状态,预防血栓。

康复运动指导

康复运动指导是根据患者的骨折部位与恢复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运动方案。早期进行肌肉的等长收缩运动,如股四头肌的收缩练习,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中期适当增加关节活动度训练;后期进行负重练习与功能锻炼。合理的运动能增强肌肉力量,促进静脉回流,防止血液在下肢淤积形成血栓。例如,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按照康复计划逐步进行从床上翻身、坐起、站立到行走的练习,可有效降低血栓发生风险。

结语

中医护理在骨科预防血栓方面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方法,这些方法相互配合,从整体出发,调节人体气血阴阳,为骨科患者的康复提供有力保障。通过中药内服、中药熏洗与湿敷、穴位按摩、艾灸疗法、耳穴埋豆、饮食调理及康复运动指导等综合措施,能有效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减少并发症带来的危害,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