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雷脉  单位:四川省交通医院  发布时间:2025-08-01
633

雷脉

婴幼儿由于生理结构尚未发育成熟,吞咽和呼吸的协调能力较弱,在吃奶过程中极易发生呛奶。一旦奶液误吸进入气道,轻则引起短暂咳嗽,重则可能导致呼吸道阻塞,甚至发生窒息、肺炎等严重后果。因此,了解婴幼儿呛奶的原因、识别其表现,并掌握科学的急救方法,对于家庭护理者而言至关重要。家长和看护人员不仅要具备预防意识,更应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判断并采取正确措施,才能最大程度降低风险,保障婴幼儿的生命安全。

呛奶的常见诱因及高危时刻

引起婴幼儿呛奶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最常见的是喂奶姿势不当、奶流速度过快、婴儿吞咽能力发育不完善、喂奶时哭闹或睡眠状态下强行进奶等。此外,早产儿、低体重儿或有神经系统发育迟缓的婴儿,其咽反射功能弱,呛奶风险更高。

高发时间多集中在吃奶过急、进食过程中大哭、打嗝或睡觉状态时。一些父母为图省事,在宝宝躺着时喂奶,也增加了奶液回流和误吸的可能。了解这些高危情境,有助于家长在喂养过程中更加谨慎,提前做好预防。

判断呛奶的表现及识别程度

婴幼儿发生呛奶后,家长首先要根据表现判断是否为轻度或重度。轻度呛奶通常表现为突发性咳嗽、声音变调、喉咙有奶音,婴儿可能会短暂面色潮红,但意识清楚,经自主咳嗽可自行排出吸入物。

重度呛奶则更为凶险,婴儿可能出现剧烈咳嗽后突然呼吸困难、发绀、四肢挣扎、意识模糊甚至抽搐,提示已经出现部分或完全气道阻塞。极个别情况下还可能发生“无声呛奶”,即婴儿安静地窒息,因声带也被奶液堵住而无法咳出,这种情况尤为危险,家长需提高警惕。

正确掌握急救体位和拍背方法

婴幼儿呛奶后的紧急处理应迅速并科学。若婴儿仍能有效咳嗽,家长应鼓励其自然咳出,不宜盲目拍背干扰。若出现严重窒息、面色发青、呼吸受阻等情况,需立即进行“拍背—压胸”法抢救。

适用于1岁以下婴儿的处理方法为:将婴儿俯卧在成人前臂上,头部略低,用手托住下颌,再将前臂置于大腿上支撑;另一手连续快速拍打婴儿背部两肩胛骨之间5次,随后将婴儿翻转为仰卧位,用两个指尖按压胸骨下段5次,反复交替,直至异物排出或救援到达。家长切忌用手指伸入口腔乱掏,以免异物推得更深或引发其他损伤。

呛奶后注意观察是否并发吸入性肺炎

即使婴儿呛奶后看似恢复,也不能掉以轻心,因部分奶液可能仍残留于支气管深部,若未被及时清除,可能引起吸入性肺炎。这种肺炎在发病初期症状轻微,可能只是轻咳、拒奶或精神不佳,数小时或一两天后才出现发热、呼吸急促等典型表现。

家长在呛奶后应密切观察宝宝24至48小时内的状态变化,如发现持续咳嗽、嗓音异常、呼吸费力、体温升高,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必要时行肺部影像学检查和抗感染治疗,以防延误病情。

强化日常护理和科学喂养

预防呛奶胜于事后急救。

日常护理中,首先要保持喂奶环境安静,避免边哭边喂;采用正确的喂奶姿势,抱起宝宝呈45度左右的角度,头高脚低,切忌平躺进奶;奶瓶奶嘴孔径应适中,奶流速度不宜过快;喂奶后应拍嗝,避免胃内胀气引发奶液返流;对于呛奶高风险婴儿,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浓度适宜、粘稠度较高的配方奶。

此外,夜间哺乳要保持灯光明亮,尽量避免在宝宝睡着时强行喂奶。家长还应掌握基本的婴幼儿急救知识,定期学习相关操作技巧,为应对突发情况做好充分准备。

结语

婴幼儿呛奶虽属日常喂养中常见问题,但若处理不当,可能迅速升级为危及生命的紧急事件。家长在日常喂养中应增强预防意识,优化操作细节;一旦发生呛奶,要沉着应对,快速识别程度并采取恰当急救措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