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朋友们,您有没有过右上腹隐隐作痛,或者吃完油腻大餐后突然一阵绞痛,还伴有恶心、呕吐?这些症状虽然平常,但却让人很难受,那么很可能就是胆囊里的“小石头”——胆囊结石在捣乱!今天,我们来说说胆囊结石,还有怎么通过超声检查早发现、早应对。
胆囊结石:身体里的“小麻烦” 胆囊在肝脏下方,是个小袋子,平时储存和浓缩胆汁,帮我们消化脂肪。胆汁里的胆固醇、胆色素等成分比例不对,或者胆囊收缩功能变弱,这些物质就可能像“沙子”一样沉淀,最后形成大小不一的结石。小的像米粒,大的能占满整个胆囊腔。胆囊结石就像“定时炸弹”,平时可能没感觉,但一旦卡在胆囊管或胆总管,就会疼得厉害。这种疼通常在右上腹,能向右肩背部放射,让人受不了。而且,它还可能引起胆囊炎、胆管炎、胰腺炎等疾病,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威胁生命。
超声检查:胆囊结石的“照妖镜”
别怕,这些“隐形杀手”虽然狡猾,但逃不过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诊断胆囊结石的首选方法,就像给胆囊做“高清直播”。检查时,医生拿探头在您腹部滑动,屏幕上就能看出胆囊的形态、大小,还有里面有没有结石、结石在哪儿、有多少。哪怕是1-2毫米的小结石,也能发现。整个过程不疼,不用特殊准备,几分钟就能让胆囊里的“秘密”露出来。而且,超声检查价格不贵,安全,适合各个年龄段,是守护胆囊健康的好帮手。
哪些人容易被胆囊结石“盯上”
知道了胆囊结石的危害和诊断方法,还需知道哪些人更容易得。如果您符合下面情况,就要小心了!首先是年龄,40岁以上的人,身体机能下降,胆囊功能也会变弱,胆汁成分容易发生改变,增加结石风险。其次是体型偏胖的人,体内脂肪代谢紊乱,胆汁里胆固醇含量高,容易形成胆固醇结石。饮食习惯也很重要。爱吃油腻或高胆固醇食物(比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的人,吃太多脂肪和胆固醇,胆汁会变黏稠,促进结石形成。长期不吃早餐的人,胆囊长时间空腹,胆汁排不出去,会过度浓缩,也容易形成结石。此外,有胆囊结石家族史的人,遗传因素可能让他们更容易得。女性,特别是多次生育的,体内激素水平变化,也会影响胆囊功能,增加结石几率。
查出胆囊结石怎么办
如果已经查出胆囊结石,别慌张。没有症状的小结石,可以定期随访观察,每3-6个月做一次超声检查,看看结石有没有变化。但如果反复腹痛、发热,或者结石大、卡在关键位置,影响胆汁排泄,医生可能会建议手术切除胆囊。现在的腹腔镜手术技术很成熟,在腹部开几个小孔就能完成,创伤小、恢复快,术后第二天就能下床,3-5天就能出院,不影响生活。
如何预防胆囊结石
胆囊结石这么讨厌,怎么预防呢?其实,只要注意生活细节,就能降低患病风险。日常饮食需遵循“三多三少”原则。多吃新鲜蔬果,它们有维生素和膳食纤维,能促进胆汁排泄;多吃全谷物,比如燕麦、糙米,能提供B族维生素,维持胆囊正常功能;多吃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比如鱼类、坚果,能降低胆固醇水平。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糖食物,别给胆囊太大负担。同时,每天喝1500-2000毫升水,多喝水能稀释胆汁,防止胆汁过度浓缩,减少结石形成的机会。坚持适度运动,别久坐不动,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胆囊收缩功能,让胆汁“动起来”。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吃早餐!睡了一夜,胆囊里存了很多胆汁,不吃早餐,胆汁排不出去,会继续在胆囊里浓缩,时间长了就容易形成结石。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