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夏时节,蝉鸣阵阵,高温多雨的天气不仅带来了闷热,也为登革热的传播创造了条件。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经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近年来在全球多地呈高发态势。了解登革热的相关知识,做好科学预防,才能守护我们的健康,平安度过炎炎夏日。
认识登革热:病毒与传播
登革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目前已知有4种血清型(DENV-1、DENV-2、DENV-3、DENV-4)。不同血清型的登革病毒感染人体后引发的症状可能有所差异,而且感染一种血清型后获得的免疫力,对其他血清型病毒的交叉保护力较弱,这也增加了再次感染的风险。
传播登革热的“罪魁祸首”主要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花蚊子”。这些蚊子喜欢在白天活动,尤其是日出后两小时和日落前两小时最为活跃。它们通常在小型积水容器中产卵,像花盆托盘、废弃的塑料瓶、水缸、竹筒等都是它们理想的繁殖场所。当携带登革病毒的蚊子叮咬人体后,病毒就会进入人体血液,并在体内大量复制,随后通过血液循环扩散到全身,引发一系列症状。如果被感染的患者又被健康蚊子叮咬,病毒就会在蚊子体内增殖,继续传播给其他健康人,形成恶性循环。
登革热的症状:警惕身体发出的信号
登革热的潜伏期通常为3-14天,大多数患者在感染后5-8天发病。典型的症状包括突然高热,体温可达39℃甚至更高,同时伴有头痛、眼眶痛、肌肉和关节疼痛,这些疼痛较为剧烈,就像被重物击打或撕裂一般,因此登革热也被称为“骨痛热”。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皮疹,皮疹一般在发热后2-5天出现,表现为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分布在四肢、躯干或头面部。
部分患者会出现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严重时可能导致脱水。少数患者病情会迅速进展,发展为重症登革热。重症登革热可出现严重出血,如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大片瘀斑、呕血、黑便等;还可能出现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四肢湿冷、脉搏细速等,若不及时救治,会危及生命。因此,一旦出现上述可疑症状,尤其是在登革热流行季节和地区,应立即就医。
科学预防:从源头切断传播
预防登革热的核心在于防蚊灭蚊,切断传播途径。家庭环境中,要开展全面的“清积水”行动。定期检查并及时倒掉花盆托盘、饮水机接水盘、花瓶内的积水,至少每3-5天更换一次;对于闲置的水桶、水缸等容器,应倒扣放置;废弃轮胎、塑料瓶等垃圾要及时清理,避免积水滋生蚊虫。
物理防蚊措施同样重要。安装纱窗、纱门,使用蚊帐,能有效阻挡蚊子进入室内。外出时,建议穿着浅色长袖长裤,裸露皮肤可涂抹含有避蚊胺、驱蚊酯、埃卡瑞丁等成分的驱蚊剂,驱蚊效果可持续数小时。室内可使用电蚊拍、灭蚊灯等物理方法灭蚊;必要时,也可使用低毒的杀虫剂对房间角落、窗台等蚊子藏匿处进行喷洒,但要注意通风换气,避免儿童、孕妇等人群接触。
社区层面应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定期清理沟渠、下水道,疏通积水,对公园、绿化带、建筑工地等公共场所进行统一的蚊虫消杀。同时,开展登革热防控知识宣传,提高居民的防蚊灭蚊意识,形成群防群控的良好局面。
治疗与康复:积极应对疾病
目前,登革热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主要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对于普通登革热患者,医生会根据症状进行处理。高热时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必要时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物,避免使用阿司匹林、布洛芬等可能增加出血风险的药物;对于出汗多、呕吐、腹泻的患者,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针对肌肉关节疼痛,可给予适当的止痛治疗。
重症登革热患者需要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入住重症监护病房进行治疗。治疗措施包括积极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使用止血药物控制出血,必要时进行输血治疗。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多数重症患者能够转危为安。
患者在康复期间,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饮食上以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为主,一般情况下,普通登革热患者在1-2周内可康复,康复后体内会产生一定的免疫力,但仍需注意防蚊,避免再次感染。
登革热可防可控,只要我们了解疾病知识,做好防蚊灭蚊,及时发现症状并规范治疗,就能远离登革热的威胁,在炎炎夏日中享受健康与美好。让我们携手行动起来,科学严防登革热,共同度过一个平安、舒适的盛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