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雪莲  单位:德阳市旌阳区中医院(人民医院) 外科  发布时间:2025-06-24
5

中医外科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分支,蕴含着古人应对外科病症的智慧。在现代医学中,胃肠疾病困扰着众多人群,而中医外科从痈疡论治的角度,为肠道疾病的诊疗提供了独特且有效的新视角。深入了解这一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肠道疾病,并探索更丰富的治疗方案。

一、痈疡论治:中医外科的核心理论

痈疡在中医外科中,是指因外感六淫、内伤情志、饮食不节等多种因素,导致气血凝滞、热毒蕴结,在体表或体内形成的疮疡肿毒类病症。《灵枢・痈疽》中就对痈疡的形成机制有详细论述,强调“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涩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中医外科治疗痈疡,注重辨明病症的阴阳、虚实、寒热属性,通过消散、托毒、补益等方法,调整人体气血阴阳的平衡,促使痈疡消散或排出脓液,恢复机体健康。

二、肠道疾病与痈疡的内在联系

从中医理论来看,肠道与痈疡的发病机制存在诸多相似之处。肠道虽位于体内,但与外界相通,饮食不节、外感邪气等因素容易侵扰肠道。当人们过食辛辣、油腻、生冷食物,或暴饮暴食,会损伤脾胃的运化功能,导致肠道气机不畅,湿热、热毒内生。这就如同痈疡形成过程中,气血因各种因素凝滞,郁而化热,进而引发病变。

以常见的急性阑尾炎为例,在中医外科视角下,其发病初期多因饮食不节,导致肠道气血壅滞,湿热内生,蕴结而成痈。患者常出现右下腹疼痛、拒按,伴有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这与痈疡初期局部红肿热痛、全身热毒症状相似。还有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认为多是由于脾胃虚弱,湿热之邪乘虚而入,蕴结肠道,损伤肠络,导致肠道黏膜溃烂,形成溃疡,如同痈疡破溃后出现的疮面。

三、中医外科治疗肠道疾病的方法与优势

(一)内治法:辨证用药,调理气血

针对肠道疾病,中医外科遵循痈疡论治原则,依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舌脉表现,进行辨证分型论治。对于肠道湿热型病症,如急性肠炎、早期阑尾炎等,常采用清热利湿、解毒散结的方法,选用黄连解毒汤、大黄牡丹汤等方剂加减。方中黄连、黄芩清热燥湿,大黄通腑泻热、凉血解毒,牡丹皮活血化瘀,诸药合用,可使肠道湿热之邪从大便排出,缓解腹痛、腹泻、发热等症状。

对于脾胃虚弱、湿热蕴结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则采用健脾益气、清热化湿的治法,以参苓白术散合白头翁汤为主方。参苓白术散健脾渗湿,白头翁汤清热解毒凉血,通过扶正祛邪,改善患者腹泻、黏液脓血便、神疲乏力等症状,促进肠道黏膜修复。

(二)外治法:直达病灶,协同增效

中医外科的外治法在肠道疾病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中药灌肠是常用的外治方法之一,将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中药煎剂,通过直肠给药,使药物直接作用于肠道病变部位,快速吸收,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增强治疗效果。对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药灌肠可有效减轻肠道炎症,促进溃疡愈合。

此外,穴位贴敷也是特色外治法。选取神阙、天枢、关元等与肠道功能密切相关的穴位,贴上具有温通经络、行气止痛、健脾和胃作用的中药膏剂。药物通过穴位渗透,激发经气,调节脏腑功能,改善肠道气血运行,缓解腹痛、腹胀等症状,尤其适用于慢性肠道疾病患者的日常调理。

四、中医外科治疗肠道疾病的临床意义

中医外科从痈疡论治肠道疾病,突破了传统内科治疗的局限,将体表痈疡的诊疗思路应用于体内肠道病症,丰富了肠道疾病的治疗手段。其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特色,注重调整人体的内环境,不仅能有效缓解肠道疾病的症状,还能改善患者的体质,减少疾病的复发。同时,中医外科的治疗方法多采用天然中药,副作用相对较小,对于一些不耐受西药或存在西药治疗禁忌的患者来说,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通过中医外科痈疡论治的新视角,我们看到了中医药在解决胃肠困局上的独特魅力和显著优势。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一理论有望为肠道疾病的治疗带来更多突破与创新。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6-27
来源:普宁市人民医...
2025-06-27
来源:​广州市番禺...
2025-06-27
来源:肇庆市高要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7-22
来源:广东省肇庆市...
2025-06-20
来源:云南省曲靖市...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