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尿常规检查是临床最基础、最便捷的检查之一,一张小小的化验单上,十几个指标的加减号和数值变化,往往藏着肾脏乃至全身健康的“密码”。很多人拿到报告后看着密密麻麻的项目一头雾水,其实只要抓住几个核心指标,就能初步判断肾脏是否在“发出警报”。
一、尿色和尿量:最直观的健康信号
正常尿液应为淡黄色或琥珀色,颜色深浅受饮水量影响:喝水多则颜色浅,甚至接近无色;喝水少则浓缩为深黄色。但若出现异常颜色,需高度警惕:
洗肉水色或红色:可能是肾小球肾炎、泌尿系统结石、肿瘤等导致的血尿;
浓茶色或酱油色:可能是溶血性疾病或横纹肌溶解症;
乳白色:可能是丝虫病、尿路感染或乳糜尿。
正常成人尿量一般为1000-2000毫升/24小时。尿量少于400毫升为少尿,少于100毫升为无尿,多于2500毫升为多尿。少尿或无尿可能提示肾功能衰竭、脱水等;多尿则需排查糖尿病、尿崩症或肾小管疾病。
二、化学指标:藏着肾脏功能的“核心密码”
尿常规的化学检测项是解读肾脏健康的关键,其中尿蛋白、尿隐血、尿白细胞、尿糖、尿比重与酸碱度尤为重要。
1. 尿蛋白:肾脏“滤网”的“破损警报”
肾脏的肾小球像一张精密的“滤网”,正常情况下能阻止血液中的蛋白质漏到尿液中,因此尿蛋白应为阴性(-)。一旦报告上出现“+”到“++++”,意味着“滤网”可能破损:
生理性蛋白尿:剧烈运动、发热、怀孕等情况可能出现“±”或“+”,属于暂时现象,休息后复查多会恢复正常。
病理性蛋白尿:若持续出现“+”及以上,需警惕肾脏疾病。
2. 尿隐血与红细胞:肾脏“出血”的信号
尿隐血阳性(+)提示尿液中可能有红细胞,但需结合显微镜检查确认是否为“真血尿”:
假阳性:女性经期、剧烈运动后可能出现,建议避开特殊时期复查。
真血尿:显微镜下每高倍视野红细胞超过3个,即为异常。
3. 尿白细胞:尿路是否“发炎”的标尺
正常尿液中白细胞应阴性(-)或仅有少量。若白细胞阳性(+~++++),多提示尿路感染:
膀胱炎、尿道炎时,白细胞增多常伴随尿频、尿急、尿痛;
若同时发现“白细胞管型”(形态学指标),则可能是肾盂肾炎(上尿路感染),此时还可能出现腰痛、发热,需及时用抗生素治疗,否则可能波及肾脏功能。
4. 尿糖与酮体:代谢异常的“反光镜”
正常尿液中尿糖应为阴性,当血糖超过8.88mmol/L时,尿液中才会出现葡萄糖(尿糖阳性),即“肾糖阈”。尿糖阳性最常见于糖尿病,也可能是肾性糖尿(肾脏重吸收功能异常)、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但尿糖阴性不能排除糖尿病,需结合血糖检测确诊。
尿酮体正常为阴性,阳性多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此时尿糖也多为强阳性),也可能是长期禁食、剧烈运动、呕吐腹泻等导致的代谢性酸中毒。
5.尿比重与酸碱度:肾小管功能的“试金石”
尿比重反映尿液的浓缩或稀释功能,正常范围为1.015-1.025。尿比重升高见于脱水、糖尿病(尿糖增多导致);降低见于尿崩症、慢性肾功能衰竭(肾小管浓缩功能减退)。若尿比重固定在1.010左右,提示肾小管功能严重受损。
尿酸碱度(pH值)正常为4.5-8.0,受饮食、药物和疾病影响。肉食为主者尿液偏酸性,素食者偏碱性。酸中毒、痛风患者尿液多呈酸性;碱中毒、泌尿系统感染患者尿液多呈碱性。长期酸性尿可能增加尿酸结石风险,碱性尿则易形成磷酸盐结石。
三、形态学指标:显微镜下的“肾脏微观世界”
形态学检查能精准定位肾脏损伤,是化学指标的重要补充。
如前文所述,红细胞形态是判断血尿来源的关键:非肾小球源性红细胞形态完整,多来自尿路;肾小球源性红细胞变形破碎,提示肾小球受损。
管型是蛋白质、细胞碎片在肾小管内凝固形成的圆柱体:
透明管型:少量正常,大量增多可能提示肾小管缺血或肾炎早期。
颗粒管型:提示肾小管损伤(如药物中毒、感染)。
蜡样管型:外形如蜡烛,是严重肾功能不全的标志,多见于慢性肾衰竭。
3. 结晶:结石形成的“前兆”
尿液中偶尔出现结晶无需紧张,但长期大量出现可能是结石信号:
尿酸结晶:黄色针状,常见于痛风患者或尿液酸性过高者。
草酸钙结晶:无色方形,长期增多可能形成草酸钙结石(最常见的肾结石类型)。
四、读懂报告的3个实用原则
1. 单次异常别恐慌:一次尿蛋白“+”可能是运动后导致,一次尿隐血阳性可能是经期污染,建议休息后、避开特殊时期复查。
2. 结合症状看指标:尿频尿痛+白细胞阳性→大概率是尿路感染;水肿+泡沫尿+蛋白尿→警惕肾炎;黄疸+尿胆红素阳性→查肝胆。
3. 动态监测更重要:肾脏疾病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定期做尿常规(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能及时发现异常,避免肾功能恶化。
肾脏是沉默的器官,早期病变往往没有明显症状,而尿常规检查是发现肾脏问题的“第一道防线”。建议健康人群每年体检时做一次尿常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每3-6个月检查一次,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